400-611-6988
备考经验 > 参考书目 >
加考研QQ群

上海大学2018考研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学术型)

下面是上海大学2018考研招生专业目录(学术型),有意报考上海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的同学可以参考阅读。目前各高校正陆续发布2018考研招生简章新文道考研官网会在第一时间整理汇总发布全国各院校2018考研招生简章讯息,考生们敬请关注。

010100 哲学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是我校"211"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宗教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等多个二级学科。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教授9人,副教授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9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10人。本学科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条件良好,目前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并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和合作关系。本学科在专业教育上,注重系统的专业素质、学术能力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以培养具有较高哲学素养、理性精神、能够独立从事哲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及其相关管理和教学等工作的人才为目标。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马克思主义哲学

02.(全日制)科学技术哲学

03.(全日制)中国哲学传统与当代中国

04.(全日制)外国哲学与当代社会发展

05.(全日制)宗教哲学

06.(全日制)逻辑思想比较与逻辑哲学

07.(全日制)美学

指导教师:

陈新汉教授、王天恩教授、欧阳光明教授、宁莉娜教授、徐琴教授、沈海燕教授、杨庆峰教授、朱承教授、周丽昀教授及多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18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45哲学综合

4. 880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或 881中国哲学史 或 882西方哲学史

5. 复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或 中国哲学史 或 西方哲学史 或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

备  注:

本专业在社会科学学部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20100 理论经济学

本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具备宽阔视野、创新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社会经济工作适应性强,并具有独立理论研究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学科师资队伍素质高,结构合理,承担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批省部级和上海市的科研项目,具备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研究与应用基础。自2004年以来,本学科已培养150多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教学、科研、政策研究和公司管理,为国家和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西方经济学

02.(全日制)世界经济

03.(全日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指导教师:

01西方经济学:韩太祥、金俐、詹宇波、王学斌副教授等。

02世界经济:沈瑶、董有德、何树全教授等。

03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聂永有教授、乌力吉图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16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报考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

3. 303数学三

4. 895现代经济学

5. 复试科目:

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前沿

世界经济:世界经济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

备  注:

本专业在经济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20101 政治经济学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为指导,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研究,以及对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展开深入的研究,致力于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运行和未来发展进行应用研究。

(1)借鉴和吸收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的新发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通过方法论上的创新,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逻辑体系做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

(3)对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实践活动,包括立足于中国人口众多的现实、致力于解决城乡差距、拓展新型工业化路径、在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条件下促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及收入分配与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发展等方面进行对策性研究。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02.(全日制)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与社会转型

03.(全日制)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

指导教师:

刘铮教授、徐鼎亚教授、翁志勇副教授、焦成焕副教授、艾慧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7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3数学三

4. 88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5. 复试科目:现代经济学

备  注:

本专业在社会科学学部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参考书可由上海大学出版社联系邮购。

020200 应用经济学(一)

本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具备宽阔视野、创新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社会经济工作适应性强,并具有独立研究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学科师资队伍素质高,结构合理,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一批省部级和上海市的科研项目,具备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研究与应用基础。自1996年以来,本学科已培养1200多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教学、科研、政策研究和公司管理,为国家和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区域经济学

02.(全日制)金融学

03.(全日制)产业经济学

04.(全日制)国际贸易学

05.(全日制)劳动经济学

指导教师:

01区域经济学:陈秋玲、叶明确、吕康娟教授,祝影、何丰、陈跃刚副教授等。

02金融学:应益荣、王国松、殷凤、陈湛匀、刘喜和教授,桂詠评、李双、倪中新、黄学庭、祝波、杨奇志、王时芬、赵贞玉、李武、朱立芬、唐葵、尹应凯、余玖玖副教授等。

03产业经济学:唐豪、史东辉、聂永有教授,巫景飞、祝影、张赞副教授等。

04国际贸易学:沈瑶、董有德、何树全教授,董勤、程铭、孙赫、杨玲副教授等。

05 劳动经济学:刘铮教授,詹宇波、许玲丽、毛雁冰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71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报考产业经济学 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

3. 303数学三

4. 895现代经济学

5. 复试科目: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与国际金融学概论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备  注:

本专业在经济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20200 应用经济学(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研究院(简称上海研究院,Shanghai Academy) 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建的研究机构。上海研究院坐落于上海市延长路149号上海大学北大楼,于2015年6月5日正式成立。

上海研究院的宗旨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借助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科学研究和政策咨询方面的优势,立足上海,着眼全国,努力建设成为“四个高端”:高端思想库(智库)、高端人才培养基地、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和高端国情调研基地。

上海研究院将发挥自身优势与相关研究机构广泛合作、错位发展,重点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前沿所承担的重要任务开展工作,努力实现“四个高端”定位目标,提升上海在战略研究、咨政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院市合作,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和上海的创新进步服务。

上海研究院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院所为依托,研究生导师均为中国社科院相关院所研究人员,授予上海大学相关学科硕士学位证书。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区域经济学

02.(全日制)金融学

03.(全日制)产业经济学

04.(全日制)国际贸易学

05.(全日制)劳动经济学

指导教师:

01区域经济学:吕康娟、毛雁冰、计志英、陈跃刚、吴军副、石碧华、丛晓男等。

02金融学:李扬、王国刚、田侃、王朝阳、曾刚、徐义国、胡志浩、何海峰、李广子、汤柳、尹振涛等。

03产业经济学:杨会军、依绍华、陈晓东、单菁菁、王宏伟、滕祥志、范建鏋、于树一、蔡跃洲、郑世林等。

04国际贸易学:陈新、冯远、李鹏飞、任琳、苏庆义、熊厚、张俊等。

05劳动经济学:高文书、屈小博、曲玥、王智勇、程杰等。

招生人数:20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3数学三

4. 895现代经济学

5. 复试科目: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与国际金融学概论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备  注:

本专业在上海研究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20202 区域经济学(二)

本学科研究我国国民经济的空间结构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具体研究范围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我国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工业布局与项目评估及环境保护,中外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比较。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应用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及区域经济学基本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应用型专业人才。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区域经济理论与应用

02.(全日制)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

03.(全日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金融一体化发展

指导教师:

吕康娟教授、毛雁冰副教授、计志英副教授、陈跃刚副教授、吴军副教授、贾利军博士、汪健博士、吴茂国博士、李瑜敏博士等多位导师。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95现代经济学

5. 复试科目:区域经济学

备  注:

1.本专业在悉尼工商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研究生管理部

地址:嘉定区城中路20号嘉定校区文德楼326室

电话:(021)69982847

电子信箱:silc_yjszs@163.com

027000 统计学(一)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能够利用概率统计知识解决经济管理中遇到的随机现象问题,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创新开拓精神和事业献身精神的高级统计人才。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目前,主要开展国民经济核算、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与设计以及风险的统计度量与管理等应用研究。所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数据分析、统计信息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等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统计研究和教学工作。我们热忱欢迎理工科、统计、经济、金融等有关专业的考生报考。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国民经济核算

02.(全日制)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

指导教师:

倪中新、应益荣、叶明确教授、杨净云、李武、许玲丽、赵贞玉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10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3数学三

4. 895现代经济学

5. 复试科目:应用统计学

备  注:

本专业在经济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27000 统计学(二)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数学、应用经济学和社会学三个一级博士点,包含了社会调查与定量数据分析和人口统计学两大专业方向,针对国家和上海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社会、人口关键问题,开展统计调查分析、统计推断、和决策模拟等理论和应用领域的研究。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近年来在大型抽样技术、先进优化方法、数据挖掘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以此为手段开展关于大型问卷调查的抽样技术及数据处理、大规模网络环境下数据抓取和数据处理、多种人口、社会、经济问题的定量化应用研究。形成了具有多专业、多领域交叉渗透的学科特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多元统计分析、中高级社会统计、中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大数据分析技术与模型、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空间分析、人口统计模型等专业基础课程。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将具备良好的统计学素养,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熟练地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研究生毕业后在商业、政府、国际机构等部门从事统计调查、数据开发、市场研究、统计信息管理、政策模拟、发展规划预测等,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统计研究和教学工作。毕业符合《上海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所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我们热忱欢迎理工科、经济、金融、生物、统计、社会学等有关专业的考生报考。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社会调查与定量数据分析

02.(全日制)人口统计学

指导教师:

蒋耒文、Samir KC、Guy Abel、王建平、翁定军、孙秀林、朱宇、计迎春、等8名专职教授,以及盛智明、陈蒙、马磊、卓帅和、李贞等多名青年老师。

招生人数: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87社会统计学

5.复试科目:综合考试

备  注:

本专业在社会学院培养,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30100 法学(一)

2018年上海大学法学专业继续作为一级学科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本专业现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调解与仲裁、知识产权等11个研究方向。法学理论侧重于当代中国法学理论、西方法学理论、比较法学和法律社会学;法律史以中国法律史学、外国法律史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对世界上不同的法系、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历史阶段的法律制度、法律意识形态、法律组织等进行研究,揭示其产生、演变和发展的规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主要研究中国宪法学、中国行政法学、比较宪法学、比较行政法学等;刑法学涵括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犯罪学、经济犯罪研究、犯罪心理学等研究领域;民商法学侧重于民商法总论、物权法、债权法、公司法与证券法、破产法与保险法等方面的研究;诉讼法学以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诉讼证据理论、司法理念与司法现代化问题等为研究重心;经济法学主要研究金融法、财税法、公平交易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主要研究环境法、自然资源法、国际环境法等方面内容;国际法学(国际经济法学)主要研究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海事法、国际商事仲裁法等;调解与仲裁主要研究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和仲裁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中西方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比较等;知识产权主要以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网络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法务管理等为教学研究的内容。

法学专业旨在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坚实的法学基础、掌握法学方法与技能、能够胜任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型外资企业等工作需要的高层次法学专门人才。

法学专业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恢复招生的专业之一,上海大学法学院经过30余年的建设,已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法律金融学、知识产权管理等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法学专业教师先后承接了一大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课题,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等多项社科优秀成果奖励。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30101 法学理论

030102 法律史

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030104 刑法学

030105 民商法学

030106 诉讼法学

030107 经济法学

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30109 国际法学(包含调解与仲裁)

0301Z1 知识产权

指导教师:

李清伟教授、张秀全教授、许春明教授、李本教授、李凤章教授、李建勇教授、李智教授、刘俊敏教授、王勉青教授、兰跃军教授、崔文玉教授、史长青教授、艾素君副教授、陈敬根副教授、陈琦华副教授、谌瑜副教授、江界华副教授、金成华副教授、李俊峰副教授、李立新副教授、李瑞副教授、袁杜娟副教授、袁真富副教授、张玉蓉副教授、赵辉副教授、赵清林副教授、郑飞副教授、赵莉副教授、颜士鹏副教授、芦雪峰副教授、潘传表副教授、刘华博士、魏艳博士、岳林博士、杨显滨博士、王涛博士、郭琦博士、王林林博士等。

招生人数:61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25法理学及民法学

4. 828宪法学及刑法学

5. 复试科目:商法学、国际经济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知识产权法学

备  注:

1. 初试专业课每门总计150分。其中,专业课一法理学占60分、民法学占90分;专业课二宪法学占60分,刑法学占90分。

2. 复试科目总计100分。其中,商法学、国际经济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各占25分。

3. 本专业在法学院培养,仅招收具有本科学历的往届或应届毕业生,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4. 我校2018年法学硕士研究生按法学一级学科招生,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必选择研究方向。

5. 联系人:洪蕾  联系电话:(021)66132117

030100 法学(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研究院(简称上海研究院,Shanghai Academy) 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建的研究机构。上海研究院坐落于上海市延长路149号上海大学北大楼,于2015年6月5日正式成立。

上海研究院的宗旨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借助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科学研究和政策咨询方面的优势,立足上海,着眼全国,努力建设成为“四个高端”:高端思想库(智库)、高端人才培养基地、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和高端国情调研基地。

上海研究院将发挥自身优势与相关研究机构广泛合作、错位发展,重点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前沿所承担的重要任务开展工作,努力实现“四个高端”定位目标,提升上海在战略研究、咨政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院市合作,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和上海的创新进步服务。

上海研究院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院所为依托,研究生导师均为中国社科院相关院所研究人员,授予上海大学相关学科硕士学位证书。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30105(全日制)民商法学

030107(全日制)经济法学

指导教师:

文学国、谌瑜、李俊峰、刘颖、杨显滨、袁杜娟、郑飞、艾素君、金成华、李本、刘俊敏、魏艳等。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25法理学及民法学

4. 828宪法学及刑法学

5. 复试科目:商法学、国际经济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知识产权法学

备  注:

1. 本专业在上海研究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 初试专业课每门总计150分。其中,专业课一法理学占60分、民法学占90分;专业课二宪法学占60分,刑法学占90分。

3. 复试科目总计100分。其中,商法学、国际经济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各占25分。

4. 我院2018年法学硕士研究生按法学一级学科招生,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必选择研究方向。

030301 社会学(一)

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085一流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上海市高峰学科,建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李友梅工作室、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市级重点研究平台,办有大陆高校知名学术刊物《社会》,专业英文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CJS),SSCI专业英文期刊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合办)。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等方向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上海市千人计划特聘教授3人、上海市东方学者4人、曙光人才4人、晨光学者3人、浦江人才计划15人。兼职教师队伍中拥有上海千人计划讲座教授1人、东方学者讲座教授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名、曙光学者2名、上海社科新人1名。形成了学历结构合理、年龄层次分明、各级人才梯队合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师资来源合理,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2%。近五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0余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40多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课题30余项。

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田野调查基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组织社会学

02.(全日制)社会分层研究

03.(全日制)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

04.(全日制)都市社会学

05.(全日制)消费社会学

06.(全日制)体育社会学

07.(全日制)理论社会学

08.(全日制)政治社会学

09.(全日制)经济社会学

10.(全日制)社会质量研究

11.(全日制)社会人口学

12.(全日制)数据科学与社会分析

指导教师:

李友梅、张文宏、张敦福、张海东、顾骏、陆小聪、肖瑛、刘玉照、翁定军、徐冰、杨松、沈瑞英、吴晓刚、计迎春、王建平、孙秀林等16名专职教授、8名副教授、4名青年讲师及周雪光、高柏、吴晓刚等多名兼职教授。

招生人数:46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7社会学理论

4.888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

5.复试科目:综合考试

备  注:

本专业在社会学院培养,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30301 社会学(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研究院(简称上海研究院,Shanghai Academy) 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建的研究机构。上海研究院坐落于上海市延长路149号上海大学北大楼,于2015年6月5日正式成立。

上海研究院的宗旨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借助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科学研究和政策咨询方面的优势,立足上海,着眼全国,努力建设成为“四个高端”:高端思想库(智库)、高端人才培养基地、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和高端国情调研基地。

上海研究院将发挥自身优势与相关研究机构广泛合作、错位发展,重点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前沿所承担的重要任务开展工作,努力实现“四个高端”定位目标,提升上海在战略研究、咨政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院市合作,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和上海的创新进步服务。

上海研究院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院所为依托,研究生导师均为中国社科院相关院所研究人员,授予上海大学相关学科硕士学位证书。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都市社会管理

指导教师:

潘屹、王俊秀、吴莹、蒋来用、樊平、季为民、赵立伟、陈满琪、吕鹏、张浩、朱迪、高勇、陈华珊等。

招生人数:11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7社会学理论

4.888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

5. 复试科目:社会学

备  注:

本专业在上海研究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30302 人口学

上海大学人口学专业以新成立的“亚洲人口研究中心暨人口研究所”为依托,招收对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亚洲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感兴趣的中国和国际学生,属于社会学二级学科,同时又是上海大学多学科全球学研究生培养项目的组成部分。本专业教师都在欧、美、澳洲等国家获得博士学位,约半数为外籍教授,在人口与环境和气候变化、人力资本预测与分析、国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等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教学课程采用世界著名大学教材,主要用英语讲授。同时,亚洲人口研究中心作为“亚洲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元中心”的总部,与元中心分布在亚洲各国的48个研究教学机构、以及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等国际机构和组织合作,是亚洲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培训、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本专业的研究生将有机会参与元中心的培训和交流项目、接触世界著名人口学家和其他学者。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院士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人,上海市外专千人计划2人,东方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东方学者1人,1人连续三年入选爱思唯尔高倍引论文作者榜单。

本专业学生将受到系统和扎实的人口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培训,掌握研究人口变动决定因素及其后果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前沿技术,以及分析和模拟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互动关系的统计和数学模型。本专业毕业生将不但打下与国际接轨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建立与国际著名学者联系的广泛学术网络,同时将在计算机和定量分析技术、政策模拟分析、以及英语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为从事科学研究、政府、国际机构、和国内外企业应用等工作发挥实际效用。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社会人口学

02.(全日制)人口与环境和气候变化

03.(全日制)人力资本与发展

04.(全日制)国际人口迁移

05.(全日制)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06.(全日制)老龄与健康

07.(全日制)家庭与性别

指导教师:

蒋耒文、Samir KC、Guy Abel、朱宇、计迎春、王建平等6名专职教授,李贞、卓帅和等2名助理教授,以及Wolfgang Lutz、Martin Bell、Brian O’Neill、顾宝昌、吴晓刚、赵家莹等多名兼职教授。

招生人数:6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8人口学概论

4.887社会统计学

5.复试科目:综合考试

备  注:

本专业在社会学院培养,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30303 人类学

上海大学人类学专业拥有华东地区第一个人类学博士点。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历年来承担全国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多项,科研成果显著。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汉人与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及其变迁、亲属制度与经济、都市人类学、族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全球化问题研究等。培养热爱祖国,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够系统熟练掌握人类学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较强的社会调研、决策咨询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上海大学人类学专业是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二级硕士点。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085一流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上海市高峰学科,建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李友梅工作室、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市级重点研究平台,办有大陆高校知名学术刊物《社会》,专业英文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CJS),SSCI专业英文期刊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合办)。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等方向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上海市千人计划特聘教授3人、上海市东方学者4人、曙光人才4人、晨光学者3人、浦江人才计划15人。兼职教师队伍中拥有上海千人计划讲座教授1人、东方学者讲座教授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名、曙光学者2名、上海社科新人1名。形成了学历结构合理、年龄层次分明、各级人才梯队合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师资来源合理,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2%。近五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0余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40多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课题30余项。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学院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田野的调查基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社区文化及其变迁

02.(全日制)经济人类学

03.(全日制)历史人类学

04.(全日制)族群人类学

05.(全日制)语言人类学

06.(全日制)都市人类学

07.(全日制)全球化与区域发展(西亚北非研究、南亚研究、拉美研究)

08.(全日制)全球问题研究(宗教、身份认同与全球政治)

指导教师:

张江华、张佩国、张亦农等3名教授和2名青年讲师。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49人类学概论

4. 889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5. 复试科目:综合考试

备  注:

1.本专业在社会学院培养, 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07—08研究方向由人类学与全球学研究中心的教师合作指导学位论文,同时参见全球学研究中心招生简章。

030304 民俗学

上海大学民俗学专业属于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二级硕士点。

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085一流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上海市高峰学科,建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李友梅工作室、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市级重点研究平台,办有大陆高校知名学术刊物《社会》,专业英文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CJS),SSCI专业英文期刊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合办)。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等方向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上海市千人计划特聘教授3人、上海市东方学者4人、曙光人才4人、晨光学者3人、浦江人才计划15人。兼职教师队伍中拥有上海千人计划讲座教授1人、东方学者讲座教授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名、曙光学者2名、上海社科新人1名。形成了学历结构合理、年龄层次分明、各级人才梯队合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师资来源合理,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2%。近五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0余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40多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课题30余项。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学院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田野调查基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民俗学是研究群体的生活文化的一门学问,在“民俗”这个术语中被假设了存在于普通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过去的民俗学以阐明民俗的由来、变迁和民族性为目的,现在的民俗学的学术方向已呈现多样化,无论农村和城市,无论传统和现代的文化都成为其研究的领域。本专业通过“民俗学研究方法”、“民间文学和文艺民俗学”、“文化保护和民俗学”、“社会与环境民俗学”等民俗学课程以及社会学专业、人类学专业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并依靠“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的教师及其研究资源,培养和训练研究生掌握学术研究和田野调查的能力,深化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对中国社会的民间文化的观察和理解,为走向社会打下探求和实践的基础。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社会民俗

02.(全日制)文艺民俗

03.(全日制)环境民俗学

指导教师:

耿敬教授、陈志勤副教授、常峻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

3.650民俗学

4.890民间文学

5.复试科目:综合考试

备  注:

本专业在社会学院培养,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30500 马克思主义理论

本专业为一级硕点,目前下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四个二级硕点招生,主要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展开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2.(全日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全日制)思想政治教育

04.(全日制)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

05.(全日制)公共外交与中国的国际战略

指导教师:

陶倩、欧阳光明、徐鼎亚、刘铮、张丹华等教授和多位副教授。

招生人数:2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884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5.复试科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备  注:

1. 本专业在社会科学学部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05研究方向由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的教师指导学位论文。

050100 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9个学术硕士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创意写作、中国民间文学; 1个专业硕士方向:汉语国际教育。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各专业的主要导师均为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在相关学术领域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1、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方向致力于培养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化理论、文学思想,具有文化和文学历史及其相关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具有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其相关工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1)当代文化与文学研究、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3)现当代文学与民间文化、4)性别政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指导教师:蔡翔教授、董丽敏教授、杨位俭副教授、李海霞副教授、周展安博士、李云博士、朱羽博士等。

2、中国古代文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1)先秦两汉文学、2)魏晋南北朝文学、3)唐宋文学、4)元明清文学。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一直致力于在继承和发扬国内外优秀研究传统的基础上,采用文、史、哲结合、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结合、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结合、传世文献研究与新出土文献研究结合的方法,对先秦两汉文学进行现代阐释。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主要致力于诗文作品的研究与文献整理,尤长于诗文理论的研究。既注重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及与历代文学关系的考察,更注重其自身演变规律的探索。唐宋文学研究主要在文学史学理论的宏观指导下,从整体上深入探讨唐宋文学、尤其是唐宋诗词的发展进程、渊源与影响。既注重从文体、时段、地域、作家、作品等角度切入,更重视唐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及与历代文学关系的考察,强调“史”的贯通意识。元明清文学研究方向主要采用个案研究与整体观照相结合、理论探讨与文献整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向近世发展演化的历程。

指导教师:邵炳军教授、饶龙隼教授、杨绪容教授、尹楚兵教授、姚蓉教授、杨万里教授、李翰副教授、梁奇副教授、杨秀礼讲师等。

3、中国古典文献学

本方向致力于元明清文学文献及民国文学文献的研究,同时也旁及其他时期的文献。其中张寅彭教授领衔的清代诗话研究,近年来凭借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清诗话全编”这一有利契机,正逐步实现对清代诗话的全面搜集与整理,已成为国内外清诗话研究的重镇,也带动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学者的成长。本方向既注重文献的整理与考辨,也注重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文学理论的探析,形成了文献与文学研究、理论研究、思想研究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鲜明特色。主要研究领域:1)、清代民国文学文献整理、2)元明文学文献整理、3)目录版本与学术史研究。

指导教师:张寅彭教授、蔡锦芳教授、朱渊清副教授、王培军副教授、刘奕副教授、郑幸副教授、李德强博士。

4、中国民间文学

本方向致力于培养掌握中国民间文学史、民间文学理论、乡土文学与民间文化及其相关方面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能够从事中国民间文学、乡土文学与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工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本方向注重田野调查,也强调文献资料的运用,跨越古代与当代,还要求对学科理论有比较熟练的掌握。主要研究领域:1)中国民间文学、2)中国乡土文学与民间文化。

指导教师:黄景春教授、王光东教授、施爱东教授等。

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1)语言与社会文化、2)对外汉语理论与实践、3)中文信息处理。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语言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如社会对语言的态度、语言的标准与非标准形式、语言的社会变体与层面、多语现象的社会基础等。对外汉语教学是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解析等问题。本专业培养中文和外语兼优的双向型研究人员,以适应社会对语言研究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

指导教师:杨逢彬教授、沈益洪副教授、王淑华副教授、雷红波博士、钱小飞博士。

6、汉语言文字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1)语法学、2)方言学、3)语音学。语法学研究古今汉语的语法结构,研究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及现代汉语的历史变迁和历史发展规律。方言学着重研究中国东南部汉语方言,运用历史层次比较法,联系近代汉语资料和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对各种方言及其文化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语音学运用先进的语音实验设备,研究语音的发音机制、语音的特性和变化规律。并结合信息技术,在语音应用方面进行探索。本专业培养中文和外语兼优的双向型研究人员,以适应社会对语言研究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

指导教师:薛才德教授、林素娥副教授、凌锋副教授、资中勇博士、张庆翔博士、向德珍博士、张萍博士、郑妞博士、李强博士。

7、文艺学

本方向着重培养研究生自觉的问题意识与人文抱负,通过扎实的理论训练和表达实践,培养能创造性地胜任文学、影视、文化领域的研究、教学、策划、采编等工作的研究人员。 主要研究领域:1)文化理论与批评、2)左翼思想与文化批评、3)中西叙事理论研究。

指导教师:曾军教授、孙晓忠教授、李孝弟副教授、曹谦副教授、苗田副教授、邓金明博士等。

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本方向旨在培养研究生的跨文化思维及文化宽容精神和接受他异文化的能力。在学术研究中,打破以往国别文学和学科划分的限制,在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语境中展开欧美文学、中外文学关系、主题学、形象学等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1)比较文学、2)欧美文学、3)古典学。

指导教师:陈晓兰教授、耿海英教授、张薇副教授、肖有志博士、景春雨博士、石圆圆博士、蒲成中博士。

9、创意写作

本方向旨在培养富有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创意写作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专业创作素养及创意产业从业技能的高层次理论研究并兼具应用实践能力的创意写作专门人才,以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专业创作人才、具有原创写作能力的创意产业核心从业人才、中国创意写作学科推动者和领导者为导向,积极拓展与英国利兹大学的合作办学关系、与阅文集团的联合培养关系,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研究、创作创业培训,使学生毕业后有能力在电影、广播电视、报社、社区等机构从事创意产业及文化服务工作,在高等院校从事创意写作教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1)小说、影视文学创作及研究;(2)报告文学、非虚构创作及研究;(3)创意写作学研究;(4)网络文学创作及研究。

指导教师:葛红兵教授、何建明教授、张炜教授、陈鸣副教授、许道军副教授、张永禄副教授、廖增湖(叶开)副教授、吕永林博士等。

招生人数:66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 或 242俄语(二外)或 244德语(二外)或 245法语(二外)

3.617作文

4.815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适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或 816中国古代文学史(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方向)或 817语言学概论与现代汉语(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或 818文学概论(适用于文艺学)或 819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适用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或820创意写作基础理论及实践(适用于创意写作方向)或 936中国古典文献学(适用于中国古典文献学)或 937民间文学与文化(适用于中国民间文学)

5.复试笔试:

a.文学概论(适用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方向)

b.古代文学综合(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方向)

c.古代汉语(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

d.中外文论史 (适用于文艺学方向)

e.中外文学与中外文论:(适用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

f.当代文化分析(适用于文化研究方向)

g. 文学创作与批评(适用于创意写作方向)

h. 中国民间文学史(适用于中国民间文学方向)

I. 语言与文学基础(适用于中国古典文献学方向)

复试面试:专业综合(适用于所有方向)

备  注:

本专业在文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501Z1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是一门研究当代文化状况的新学科。自1960年代在英国兴起至今,仅仅半个世纪,就扩展为全球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在中文世界,它于1980年代晚期兴起于台湾和香港,10年后在中国大陆逐渐展开。

本硕士点及其依托的上海大学“文化研究”跨系科团队,是中国大陆“文化研究”的代表性团队之一,在亚洲和世界文化研究界有广泛影响。目前核心成员13人,其中教授5人。

本硕士点拥有目前国内最完备的文化研究机构网络: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及其系列讲座、国内最大规模的文化研究的研究/教学网站(www.cul-studies.com)、包含6套丛书的“热风”书系、一系列跨国/地区的文化研究联合计划,以及本方向人员目前展开的多个研究计划,涉及现代早期思想、都市文化、青年人日常生活、性别文化、流行符号分析等方面…… 它们共同构成了本硕士点教学的强有力后援。

本硕士点旨在培养具有如下5种能力的中、高层次文化人才:具有较广的全球社会和文化视野;能较好地理解和分析当代支配性的文化生产机制及其运作;活跃的理论思维及其相应的语言能力;在现有条件下实地推进良性文化发展的实践意愿及其能力;对于真正优秀/美好的社会文化前景的想象力和信任心。

对报考者的基本要求:

1. 理解“文化研究”这门学科的特质,有志于社会文化的进步;

2. 系统修读过某一专业(不限于中文系)的课程,有学士文凭。

3. 在文化领域有实际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对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

1. 入学一年半后,根据文化研究系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进行资格考试;通过资格考试者,方能开题;未能通过者,有两次补考机会,每半年一次;其就读时间也由此延长。

2. 学生在读期间,须以提交论文的方式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一次;在读期间,如申请其他出国交流或学习项目,需经导师同意。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都市文化与日常生活分析

02.(全日制)新媒体文化分析

03.(全日制)社会组织与集体文化分析

指导教师:

郭春林教授、罗小茗副研究员、朱善杰副研究员、高明博士。

招生人数:4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

3. 618文化研究

4. 821当代文化分析

备  注:

本专业在文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50200 外国语言文学

本专业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外语研究人才。本学科包括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日本语言文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研究方向包括英美文学与文化、语言学、翻译学、日本文学与文化为主要方向,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英语和日语语言、文学及文化专业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英语及日语语言专业的教学、科研及社会工作的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科学作风的高层次外语人才。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本专业以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非洲裔美国文学、生态文学、9/11小说叙事和翻译学研究等特色研究领域和交叉学科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培养通晓当代英语语言文学与文化,熟悉该领域的历史与现状,有较高的双语文学文化造诣,能在高校、科研、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跨国企业从事文学、文化、宣传、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

02.(全日制)非洲裔美国文学

03.(全日制)生态文学研究

04.(全日制)文学翻译研究

05.(全日制)9/11小说叙事研究

06.(全日制)比较文学与文化传播研究

指导教师:

庞好农、傅敬民、尚晓进、苗福光、曾桂娥等教授以及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数:1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43日语(二外) 或 244德语(二外)或 245法语(二外)

3.622英美文学史

4.822基础英语

5.复试科目:英汉互译

备  注:

本专业在外国语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

日语语言文学专业以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文化和翻译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培养通晓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文化学和翻译学理论,能从事各相关互译、编辑、日语教学和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具有多名教学、科研和翻译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和博士,学术研究梯队完整并富有活力。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日语语言学

02.(全日制)日本文学

03.(全日制)日本文化

04.(全日制)翻译学

指导教师:

赵莹波、余弦、董永杰、张秀敏、李晓光等教授及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数:6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41英语(二外)或 244德语(二外)或 245法语(二外)

3. 623综合日语(语言能力、文学、文化等)

4. 823翻译与写作(包括文学短评)

5. 复试科目:日语专业综合知识

备  注:

本专业在外国语学院培养,只招收日语专业本科生(包括第二专业为日语的本科生),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专业以普通语言学、西方修辞学、话语分析、语言测试与外语教学理论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培养能从事英语语言理论与应用研究,从事英语专业教学和科研的高层次人才。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普通语言学

02.(全日制)西方修辞学

03.(全日制)话语分析

04.(全日制)语言测试

05.(全日制)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论

06.(全日制)语言理论与翻译

指导教师:

邓志勇、唐青叶、谢之君、冯奇、肖福寿、赵彦春等教授及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数:19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43日语(二外)或 244德语(二外)或 245法语(二外)

3. 624英语语言学

4. 822基础英语

5. 复试科目:英汉互译

备  注:

本专业在外国语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50300 新闻传播学

上海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是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06年设立,现有全职教授13名,兼职教授23名,副教授1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20名,硕士生导师30多名。目前共承担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项目5项,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保持学术交往,互派学生和老师。本学科近五年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6项。

本学科在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新闻传播思想、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国际传播、文化传播、广告理论与实务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理论

02.(全日制)新闻传播业务

03.(全日制)国际传播

04.(全日制)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

05.(全日制)会展与广告艺术设计

06.(全日制)广告理论与实务

07.(全日制)体育报道

08.(全日制)公共外交与上海合作组织

09.(全日制)人文外交与文化产业

指导教师:

郑涵、戴元光、、许正林、郝一民、查灿长、尤红斌、李建新、薛中军、沈荟、赵士林、王晴川等32名教授、副教授。

招生人数:7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 或 244德语(二外)或 245法语(二外)

3.640新闻传播理论与方法(分为两种试题模块。模块一:新闻传播理论+定量研究方法,模块二:新闻传播理论+定性研究方法。考生可任选其一。)

4.874新闻传播业务

5.复试科目:专业综合知识

备  注:

1. 本专业在上海电影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 08、09研究方向由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的教师指导学位论文,具体请参见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招生简章。

3. 联系人:蒋安 联系电话:(021)56333674

060201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本硕士点侧重探讨中国史学理论研究领域中的前沿问题,注重传统学术与当代史学理论结合,本专业旨在培养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教学与科研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史学理论

02.(全日制)中国史学史

03.(全日制)中国学术史

指导教师:

刘长林等教师数名。

招生人数:4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9中国史综合

4.复试科目:中国通史

备  注:

本专业在文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60204 专门史

本硕士点在总结自身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和深化史料挖掘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与相关研究机构、科研单位的合作,运用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社会学等跨学科方法,培养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厚重的基础的高级专业人才。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中国宗教史

02.(全日制)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03.(全日制)中国思想史

指导教师:

郭红、曹峻、程恭让等教师数名。

招生人数:4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9中国史综合

4.复试科目:中国通史

备  注:

本专业在文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60205 中国古代史

本硕士点拥有力量雄厚、具有较强师资队伍,重视理论与方法创新,切实推动古代文明、断代史、古代中西交通研究;持续开展长江下游考古发掘与研究,注重对新文献资料与传统资料的发掘整理研究,积极推荐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和国际交流,旨在培养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功底,具备较高综合性人文素质、扎实的史学知识,兼备从事历史研究、文物鉴定以及旅游文化等方面工作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02.(全日制)先秦史

03.(全日制)隋唐史

04.(全日制)元明清

05.(全日制)考古文博

06.(全日制)中外关系史

指导教师:

段勇、张童心、宁镇疆等教师。

招生人数:1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9中国史综合

4.复试科目:中国通史

备  注:

本专业在文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60206 中国近现代史

本硕士点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开展研究,形成与兄弟院校历史学科的错位优势,注重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基于构建在全球区域化背景下具有新理念、新视野、新方法特点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每年聘请国外著名教授开设专业课程;积极推荐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和国际交流。培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能够面向社会,为地方社会服务。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中国近代经济史

02.(全日制)新中国经济社会史

03.(全日制)中国共产党史

04.(全日制)基督宗教史

05.(全日制)中西方文化对比

指导教师:

忻平、陶飞亚、王栋、汪朝光、徐有威、刘长林等教师数名。

招生人数:1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9中国史综合

4.复试科目:中国通史

备  注:

本专业在文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60300 世界史

上海大学世界史学科依托国际化大都市优势,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开展学术研究。世界史学科的学术团队有很好的国际视野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耶鲁大学、布鲁金斯学会、乔治敦大学、伊利诺伊大学、怀俄明大学、密西西比大学、肯塔基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斯科莱德大学、埃及开罗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民族与宗教多样性研究所、日本大阪市立大学、上智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本学科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并重,团队成员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6项,省部级项目22项,国际合作项目9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Studies in World Christianity(SSC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SSCI)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近三年培养的研究生中27人次有海外访学、参加国际会议的经历,并有论文在《世界历史》、《世界宗教研究》、《美国研究》等刊物发表。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02.(全日制)世界近现代史

03.(全日制)西方社会文化史

04.(全日制)史学理论及西方史学史

05.(全日制)区域与国别史

06.(全日制)全球问题研究

07.(全日制)国际关系史

08.(全日制)冷战国际史

09.(全日制)西方医疗社会史

10.(全日制)拉丁美洲史

指导教师:

郭长刚、张勇安、Iris Borowy、王三义、Tugrul Keskin、王蔚、刘义、张智慧、张金翠、杨军、哈日巴拉、黄薇、吴浩、、Rajiv Ranjan (郎荣吉)、刘招静等。

招生人数:1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20世界史综合

4.复试科目:世界通史

备  注:

本专业在文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603J2 全球学

【中心介绍】

全球学旨在以综合性、多学科与跨文化的视角,探索和理解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及其影响,研究诸如环境恶化、人口迁徙、文化变迁、身份认同、和平与冲突、全球贸易与经济联系,乃至人类精神归属等全球性或跨国性问题。通过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及其他视角来分析全球现象,“全球学”试图推动世界上不同文化与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培育全球意识,消除人类因地理、文化、语言与政治的差异而产生的隔阂。

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是国际全球学合作团队的成员组织。与来自美国、德国、丹麦、日本、印度等国家40余所高校的全球学教学与研究机构建立有密切的学术联系,同时还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奥法利全球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土耳其海峡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埃及开罗大学文明研究与文化对话研究中心、阿根廷国际科技研究委员会劳工调查中心、乌拉圭拉美社会经济研究中心等有着直接的学术合作关系。

【项目特色】

本学科领域对接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招收对拉丁美洲(尤其是阿根廷)、西亚北非(尤其是土耳其)以及全球化思潮有强烈研究兴趣,且具有良好外语基础(西班牙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波斯语、英语)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期间符合国家留基委公派研究生项目要求者将派往土耳其海峡大学、KOC大学、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日本上智大学、埃及开罗美国大学等进行联合培养或攻读对方硕士学位。

本项目近3年已选派8名优秀在读硕士研究生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土耳其海峡大学、KOC大学进行联合培养。欢迎来自世界史、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外语等领域的优秀本科生报考。

学位授予:

本招生年度将授予“历史学”学位。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全球学理论

02.(全日制)全球化与区域社会发展(土耳其及西亚北非研究、阿根廷及拉丁美洲研究)

指导教师:

郭长刚教授、江时学研究员、Tugrul Keskin副教授、Nicolas Damin副教授(阿根廷)、郎荣吉(Rajiv Ran)讲师。

招生人数:4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或 246西班牙语(二外) 或 242俄语(二外) 或 247阿拉伯语(二外)

3.621全球学与全球化理论

4.复试科目:综合考试

备  注:

1. 本专业在文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 联系方式:E-mail: gchgang@staff.shu.edu.cn

070100 数学(一)

上海大学数学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获批),含有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四个二级学科。其中的计算数学博士点是我国1984年特批博士学位授权点,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是我国1991年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

数学系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博士后流动站。“数学科学与技术”是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运筹学与控制论”是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在2008到2020年上海市高校发展定位规划中,数学学科被列为“国家级”一线学科和“扶强”重点发展学科。上海大学数学学科是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上海市高原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位于全国前25%,在2015-2016年英国QS全球大学数学专业排行榜中,上海大学数学并列151位, 2016年USNews全球大学最佳数学专业排行榜中排第61名。根据美国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数据库最新数据,进入全球前1%的大学数学系有235个,上海大学数学系排名第123。数学学科承办中国运筹学会刊物《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of China》、《运筹学学报》,主办《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数学系有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的4个研究所:基础数学研究所、计算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运筹学与控制论研究所。此外,上海市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上海大学核心数学研究所、上海大学数学与编码密码研究所、上海大学张量与矩阵理论国际研究中心、上海大学系统科学研究所、上海大学运筹与优化开放实验室亦挂靠数学系。

近年来数学系教师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如:Advances in Mathematics、Transactions of AMS、Journal of Algebra、SIAM Journal on Applied Mathematics、SIAM Journal on Numerical Analysis、SIAM Journal on Optimization、SIAM Journal on Scientific Computing、Physical Review Letters、Automatica等)上连续发表论文。近5年数学系主持国家级项目6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解析数论及其应用(基础数学)

02.(全日制)有限群论(基础数学)

03.(全日制)代数表示论(基础数学)

04.(全日制)矩阵代数及其表示(基础数学)

05.(全日制)李代数与量子群(基础数学)

06.(全日制)分析及其应用(基础数学)

07.(全日制)几何分析与凸体理论(基础数学)

08.(全日制)组合级数(基础数学)

09.(全日制)矩阵计算与数值代数(计算数学)

10.(全日制)数值逼近及其应用(计算数学)

11.(全日制)有限元方法与数值建模(计算数学)

12.(全日制)有限元与边界元分析方法(计算数学)

13.(全日制)计算几何与图像处理(计算数学)

14.(全日制)偏微分方程数值方法(计算数学)

15.(全日制)分数阶微分方程数值方法(计算数学)

16.(全日制)分岔、混沌的应用理论和计算(计算数学)

17.(全日制)计算流体力学(计算数学)

18.(全日制)常微分方程数值解(计算数学)

19.(全日制)数值分析(计算数学)

20.(全日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应用数学)

21.(全日制)应用偏微分方程(应用数学)

22.(全日制)孤立子理论与可积系统(应用数学)

23.(全日制)动力系统及其应用(应用数学)

24.(全日制)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应用数学)

25.(全日制)系统生物学(应用数学)

26.(全日制)生物数学(应用数学)

27.(全日制)奇异摄动理论与渐进分析(应用数学(力学所))

28.(全日制)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理论计算及其应用(应用数学(力学所))

29.(全日制)微分方程与系统控制(应用数学(力学所))

30.(全日制)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与控制(应用数学(力学所))

31.(全日制)非线性水波与孤立波(应用数学(力学所))

32.(全日制)变分不等式与优化控制(应用数学(力学所))

33.(全日制)力学中的数学物理方法(应用数学(力学所))

34.(全日制)优化理论、方法及其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35.(全日制)应用统计与金融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36.(全日制)信息技术与优化控制(运筹学与控制论)

37.(全日制)现代图论与组合最优化(运筹学与控制论)

38.(全日制)排序理论及其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39.(全日制)数学规划理论与算法(运筹学与控制论)

40.(全日制)流形约束优化(运筹学与控制论)

41.(全日制)随机优化(运筹学与控制论)

42.(全日制)离散优化复杂性分析(运筹学与控制论)

43.(全日制)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44.(全日制)分布参数系统的辨识与最优控制及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45.(全日制)变分法与最优控制(运筹学与控制论)

46.(全日制)医学图像处理与机器学习(运筹学与控制论)

指导教师:

丛玉豪教授、景乃桓教授、郜云教授、冷岗松教授、王卿文教授、顾传青教授、马和平教授、侯磊教授、叶万洲教授、李常品教授、朱佩成教授、夏铁成教授、傅新楚教授、盛万成教授、张大军教授、许新建教授、王瑞琦研究员、白延琴教授、康丽英教授、曾振柄教授、胡广大教授、邬冬华教授、田蔚文教授等及30余名副教授和10余名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

招生人数:60(理学院)+5(力学所)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1数学分析

4.811高等代数

5.复试科目:数学综合(内容包括:泛函分析初步、计算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备  注:

1. 研究方向中注明“应用数学(力学所)”在“力学所”培养,其他研究方向在理学院培养。

2.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3. 咨询电话:

理学院:应老师(021)66135123;(021)66134715

力学所:张老师(021)56331451

070100 数学(二)

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是于2014年成立专业性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下设有材料集成计算设计中心与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中心、材料制备科学与表征技术研究所、智能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先进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材料服役与失效中心等二级机构。研究院拥有一批学术思想活跃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含兼职2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上海市千人计划及东方学者特聘教授9名在内的60余名专家学者。研究院在集成计算与材料设计、结构材料、能源材料、智能与功能材料等领域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理论-计算-表征-性能-数据库的集成式材料研究新方法探索,开展多尺度材料计算在材料性能优化与调控中的应用研究,材料的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材料加工过程及服役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以及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等方向科学研究,在能源材料、智能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等方向形成有特色的研究基地。研究院坐落于花园式现代化校区上海大学校本部东侧,桃浦之畔,规划有一万五千余平米的研究院科技园区,环境优雅,学术气氛浓厚,是有志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领域优秀学子深造成才的理想场所。在工程技术越来越精确化的时代,计算数学和应用数学在联系现代基础科学与工业应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两门数学分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已催生了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兴学科,即固体数学。它是研究材料科学中的数学问题、具交叉学科特质的,涉及了材料科学、力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它是新学科的成长点之一,是一个大有前途的研究领域。

固体数学与材料基因研究院的目标是密切相关,它很重要一个方法是科学计算,具体做法是:选择材料科学中重要现象进行数学建模,然后数值模拟,再与实验结果做比较以验证数学模型的有效性,最后以验证了的模型的模拟结果,指导设计新型材料,如智能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等。这是与材料基因组计划的思路一脉相承。各种理论模型(包括微观、介观、宏观尺度的模型、机理模型、统计/随机模型等)对材料基因组计划的成功至关重要。我们已对或将对马氏体相变、粉末冶金中烧结、裂缝的传播、位错的演化等过程建立相场模型(属介观模型),并进行计算机模拟。如果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好,则可推广应用这些模型。通过对这些模型的研究可以增进对材料的动力学行为、奇特性质(如形状记忆效应、超导性等等)发生机理的理解;必将充实固体数学、从而也丰富整个数学学科的内涵;固体数学将使上海大学成为国内第一个拥有此专业的高校;因其具有很强的工业背景,这类研究必将能为我国国民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型的升级转型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也必将对我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的若干领域(如智能材料、高端制造等)起重要支撑作用。

本学科的着重点有:相场方法、多尺度方法、微/介/宏观建模、统计概率方法、数值模拟、最优化理论及分数阶微分方程等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材料科学中的数学建模

02.(全日制)材料科学中的多尺度计算

03.(全日制)材料科学问题的最优化理论与算法

04.(全日制)分数阶微分方程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指导教师:

朱佩成、崔俊芝。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1数学一

4. 849材料科学基础 或 898有限元方法 或 899微分方程数值解法 或 931数学物理方法

5.复试科目:材料科学基础 或 数学物理方法(复试科目与初试科目不得重复)

备  注:

1.本专业在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www.mgi.shu.edu.cn

070200 物理学(一)

物理学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予点,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含有凝聚态物理、光学,无线电物理及理论物理等四个二级学科。作为我校“211”建设的重点学科之一,经过前期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信息物理”,“无线电物理”和上海市“物理学高原学科”的建设,物理学科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准的科学研究队伍,现有教授33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9名(含兼职博导),副教授37名。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中组部青年千人1人、上海千人4人,上海市东方学者10人,曙光学者5人,以及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4人等。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遍布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和国内外大型企业学科和企业,其中多人已成为学科和企业的骨干力量。本学科由10余个研究方向组成,研究的范围涵盖了当今物理学各个基本领域和重要方向,其中包括信息物理,材料物理,光物理,天体物理等。

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设施,实验条件完备,承担多项国家、部委和上海市科委下达的重要科研任务,取得了若干有国际水平甚至国际领先的成果,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论文,曾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优秀著作奖和优秀教材奖。学科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共40余项, 立项总经费近亿元;科技部863项目子课题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和重点项目等30余项。每年平均在国内外一流学术刊物(如Nature子刊、PNAS、Phys. Rev. Lett., Phys. Rev. A, B, C, D, E, Appl. Phys. Lett., Opt. Lett.等)上发表论文100篇以上,申请和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学科与美国、日本、芬兰、德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等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往。

学科近五年来,已培养博士生五十余名,硕士研究生二百多名。研究生培养曾获得上海市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凝聚态物理

(与中科院联合培养所对应的单位包括: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

02.(全日制)光学

(与中科院联合培养所对应的单位包括: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

03.(全日制)无线电物理

(与中科院联合培养所对应的单位包括: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

04.(全日制)理论物理

(与中科院联合培养所对应的单位包括: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微系统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

指导教师:

沈学础、Jeffrey Reimers、王奇、李春芳、张金仓、周世平、许晓明、曹世勋、徐克西、马忠权、辛子华、蔡传兵、杨国宏、张爱林、马国宏、查访星、赵新洛、邓振炎、姜颖、曹清、敬超、田立君、陈玺、杨希华,颜明,任伟、刘轶、葛先辉、吴绍锋、Malgorzata Biczysko、Mark Waller、张永平、敖平等33名教授及37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7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12普通物理(一)或 658光学

4. 812量子力学 或 813电动力学

5.复试科目:固体物理 或 电磁学

备  注:

1. 本专业在理学院培养。

2.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3. 咨询电话:李老师(021)66136258;马老师(021)66132513

070200 物理学(二)

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是于2014年成立专业性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下设有材料集成计算设计中心与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中心、材料制备科学与表征技术研究所、智能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先进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材料服役与失效中心等二级机构。研究院拥有一批学术思想活跃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含兼职2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上海市千人计划及东方学者特聘教授9名在内的60余名专家学者。研究院在集成计算与材料设计、结构材料、能源材料、智能与功能材料等领域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理论-计算-表征-性能-数据库的集成式材料研究新方法探索,开展多尺度材料计算在材料性能优化与调控中的应用研究,材料的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材料加工过程及服役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以及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等方向科学研究,在能源材料、智能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等方向形成有特色的研究基地。研究院坐落于花园式现代化校区上海大学校本部东侧,桃浦之畔,规划有一万五千余平米的研究院科技园区,环境优雅,学术气氛浓厚,是有志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领域优秀学子深造成才的理想场所。

凝聚态物理学科主要研究凝聚态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变化过程与宏观物理性质之间的本质关联。凝聚态物理以固体物理为基础,研究对象除晶体、非晶体与准晶体等固相物质外还延拓到稠密气体、液体以及介于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各类居间凝聚相。研究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学、磁学和光学等物理性质。

凝聚态物理的核心是理解凝聚态物质的结构-过程-性质间关系的物理微观机理,并在理解物理机制基础上,对新材料的研发和工艺优化提供指导;凝聚态物理是材料物理和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关注的“材料基因组”的核心和基础。材料基因组强调物理理论-材料计算-制备和结构-性能表征-材料数据库的集成,每一环节都是以凝聚态物理知识为基础。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计算凝聚态物理及计算材料物理的方法与应用

02.(全日制)新能源材料物理

03.(全日制)能量转换和存储材料:锂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和热电材料等;电子-离子-声子输运物理

04.(全日制)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合金材料

05.(全日制)软物质功能材料

06.(全日制)新型功能材料设计、晶体制备与器件物理

07.(全日制)强关联电子系统与量子相变

08.(全日制)自旋电子学与磁性物理

09.(全日制)界面与微结构物理

指导教师:

陈立泉、王崇愚、张金仓、张文清、曹世勋、温维佳、刘轶、骆军、顾辉、任伟、施思齐、吴立华、陈飞、赵莉娟、席、奚晋扬。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61普通物理(三) 或 662普通物理(四)

4. 812量子力学 或 932固体物理

5. 复试科目:普通物理(三)或 普通物理(四)(复试科目与初试科目不得重复)

备  注:

1.本专业在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www.mgi.shu.edu.cn

070300 化学(一)

化学作为一门核心、实用和创造性的学科,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化学正通过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来改变我们的未来。本学科培养研究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够从事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的专门人才。

本学科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材料化学、环境化学2个自主增设的博士学位授权点。 “纳米材料化学”为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得到上海市“085工程”和“高峰学科”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后续支持。现拥有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上海市资源环境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教委(知识服务平台)上海新材料及应用产学研合作中心,上海大学量子与分子结构国际中心,上海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院、上海大学超分子化学与催化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等研究生培养基地,材料化学和文物保护2个市级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平台。

本部(不包括中科院联培导师)指导教师中有教授35名(博士生导师30名)、副教授32名,学术梯队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70%以上的教师具有国外学历或留学经历。化学学科每年还与中科院导师合作培养60名左右的硕士研究生。近几年化学学科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先后引进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理论化学专家Jeffrey R. Reimers教授;国际超分子化学与催化专家Jonathan L. Sessler和Julius Rebek Jr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能源化学专家张久俊教授,优化了师资结构和学科布局,提升了学科研究实力。

近5年承担了40项以上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获得部省级科技奖励7项;在Nat Chem、Nat Commun、PNAS、Chem Rev、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Chem Sci、和Nano Energ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700篇以上;被ESI收录的TOP1% 高被引文章25篇,占全校的1/5;热点文章5篇,占全校的1/2;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0项。目前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7‰行列,位居全球第320名,比去年上升50名,列大陆高校第27名;2017年英国QS专业排名位居全球并列151-200名、列大陆高校第13名;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居全国第48名。

本学科注重国际化、学科交叉和区域合作,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反映当代化学的发展水平和创新发展的需要,研究课题面向学科前沿、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学术合作和交流,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在Nat Mater,J Am Chem Soc, Angew Chem,Adv Mater等期刊上; 1/5以上的优秀毕业生直接攻读本校或国外博士学位研究生,每年约有10名研究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到国外名校进行联合培养或攻读学位。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无机化学

◆ 配位化学

◆ 无机固体化学

02. (全日制)分析化学

◆ 电化学分析

◆ 光化学分析

03. (全日制)有机化学

◆ 有机合成化学

◆ 超分子化学与催化

◆ 元素有机化学

◆ 药物化学

04.(全日制)物理化学

◆ 纳米材料化学

◆ 理论与计算化学

◆ 能源化学

05. (全日制)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功能高分子

◆ 高分子膜材料

指导教师:

张久俊、Jeffrey R. Reimers、Jonathan L. Sessler、Julius Rebek Jr、关士友、敖平、施利毅、许斌、张阿方、龚和贵、曹卫国、丁亚萍、严六明、李明星、徐甲强、陆文聪、方建慧、陈雅丽、刘予宇、贾学顺、郝健、宋力平、罗立强、姚建、朱守荣、林海霞、蒋海珍、李健、李春举和吴小余等35名教授及赵宏滨、柏跃玲、万文、王子兴、谭启涛和周尉等32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12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3无机化学 或 614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 或 615有机化学(含有机结构分析) 或616 物理化学(一)(依据研究方向选择相应一门专业课)

4.814综合化学(一)

5.复试科目: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英语

备  注:

1.本专业在理学院培养;本专业不招收色盲及色弱学生;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初试科目:原则上无机化学方向为613无机化学+814综合化学(一);分析化学方向为614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814综合化学(一);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方向为615有机化学(含有机结构分析)+814综合化学(一);物理化学方向为616物理化学(一)+814综合化学(一)。

3.初试分析化学考试内容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其中仪器分析包括光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和色谱分析等部分。

4.报考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高等技术研究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苏州纳米所、苏州医工所、宁波材料所、山西煤化所等研究院所联合培养的学生还需参考中科院相关院所的招生简章。

5. 联系人:王老师(021)66134594;徐老师(021)66132701

070300 化学(二)

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是于2014年成立专业性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下设有材料集成计算设计中心与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中心、材料制备科学与表征技术研究所、智能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先进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材料服役与失效中心等二级机构。研究院拥有一批学术思想活跃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含兼职2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上海市千人计划及东方学者特聘教授9名在内的60余名专家学者。研究院在集成计算与材料设计、结构材料、能源材料、智能与功能材料等领域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理论-计算-表征-性能-数据库的集成式材料研究新方法探索,开展多尺度材料计算在材料性能优化与调控中的应用研究,材料的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材料加工过程及服役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以及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等方向科学研究,在能源材料、智能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等方向形成有特色的研究基地。研究院坐落于花园式现代化校区上海大学校本部东侧,桃浦之畔,规划有一万五千余平米的研究院科技园区,环境优雅,学术气氛浓厚,是有志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领域优秀学子深造成才的理想场所。

上海大学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材料化学、环境化学2个自主增设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4‰行列,位居全球第440名,比去年上升90名,全国第30名。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化学方向着眼于材料基因组工程的全链条研究思想,致力于化学与材料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方向的合作交叉研究,有关研究涉及材料的高通量设计、制备、表征、性能优化等,旨在降低新材料研发成本、加快新材料研发速度。

材料信息学是材料科学与化学、信息学等交叉新兴学科分支,它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材料信息进行表示、解析、存储、管理、分析,以实现材料信息的共享,并通过材料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揭示材料的内在本质,促进新材料的开发和设计。

计算材料学是材料科学与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的交叉新兴学科,是关于材料组成、结构、性能、服役性能的计算机模拟与设计的学科。材料信息学和计算材料学是目前国际上正在积极推进的“材料基因组”计划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有关研究有助于多快好省地开展材料设计、制备、表征和服役行为各个重要环节的研究。本方向立足于学科前沿,具有广阔的学科发展前景。

欢迎化学、化工、材料类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同学加盟。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材料信息学

02.(全日制)计算材料物理化学

指导教师:

陆文聪、张文清、刘轶、郭炳焜、巫金波、冯凌燕、吴立华、张源、刘杨、奚晋扬。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 656综合化学(二)

4. 847物理化学(二)或 849材料科学基础

5.复试科目:

物理化学(二)或 材料科学基础 (复试科目与初试科目不得重复)

备  注:

1.本专业在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www.mgi.shu.edu.cn

070301 无机化学(二)

本学科拥有多名来自化学、材料、环境等学科的高级专家,4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约占80%,是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团队。自2001年纳米中心成立以来,承担了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部委级、横向课题等项目达260多项,科研经费达一亿多元,获得国家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0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0余项(授权90余项),国际专利6项,其中多项研究成果已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专业化特色明显。目前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被三大检索收录180余篇,期刊影响因子大于4.0的有70余篇。“纳米中心”的功能是组织与协调上海大学各学科综合优势,达到促进学科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支撑高新产业、推进成果转化及加强国内外合作的目的。负责“纳米材料化学”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建设,是国家“211”重点学科“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材料学”、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材料学”主要建设力量之一。

目前纳米中心在校生70人,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理念是以学科交叉为背景,围绕高层次科研基地建设与培育、核心技术研发和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国际化和产学研并重,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因人而异、以人为本,根据研究生的学术兴趣、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努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具备较高研究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研究生创新人才。近三年纳米中心研究生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获奖学生比例占到学生总人数的40%左右,其中1人获得宝钢奖学金,1人获得校长奖学金、15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1人获得光华奖学金、9人次获得“挑战杯”上海市金奖以及国家级铜奖、4人获得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毕业论文、5人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5人分别到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进行深造,纳米中心还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在2013年6月-7月,资助4名学生到德国卡塞尔大学参加暑期学校项目、2014年11月派遣2名学生分别去英国和日本进行学术交流、2015年7月派遣9名学生到我国台湾省进行学术交流,2015年11月派遣2名学生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此外,来自不同国家的境外学生也来纳米中心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有来自泰国的Phornphimon Maitarad到本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后留校做科研工作;2015年来自巴基斯坦的Zaheen Ullah Khan攻读博士学位;来自丹麦的Christian Engelbrekt博士通过玛丽居里人才交流项目来本中心交流学习;来自芬兰的Hanna Heinonen 通过政府间国际项目来进行学术交流,此外还有来自朝鲜、阿尔及利亚,法国等国家的学生来本中心进行学术交流。

本中心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拥有国内较为先进的实验测试条件。近三年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纳米功能颗粒制备及应用

02.(全日制)纳米材料在聚合物复合材料、环境催化及锂离子电池电极等方面的应用

03.(全日制)先进涂层材料设计及制备

04.(全日制)先进溶胶技术开发及应用

05.(全日制)能源环境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

06.(全日制)高温功能材料及固体电解质及新能源材料

07.(全日制)纳米抛光材料及原子级表面平整技术

指导教师:

施利毅(教授)、张剑平(教授)、姚政(教授级高工)、甄强(教授)、雷红(教授)、杭建忠(教授)、袁帅(研究员)、张登松(研究员)、丁鹏(研究员)、孙丽宁(副教授)、冯欣(副研究员)、孙小英(副研究员)、赵尹(副研究员)、王竹仪(副研究员)、黄垒(副研究员)、付继芳(副研究员)、王金合(副研究员)等多名教师。

招生人数:24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13无机化学

4. 814综合化学(一)

备  注:

1. 本专业在纳米科学与技术中心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招生专业:化学、高分子材料、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等相关专业。

3. 研究室招生政策:

a. 享受国家助学金,并有多种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助学金等

b. 每位研究生导师发放不等的科研助理津贴

c. 纳米中心还设立了若干学生助理岗位并提供岗位津贴

4. 联系人:褚老师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111信箱(邮政编码200444)

纳米中心网址:www.nano.shu.edu.cn

0703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本专业以聚合物分子设计与合成、高性能先进高分子工程材料及复合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具有光、电、磁、催化、仿生等特性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性能和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高分子科学理论基础,又具有高分子材料专门知识及其相关的多种学科知识,同时具备聚合物分子设计、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分析以及新型高分子材料研发的研究工作能力,成为能从事高分子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高级科技人才。

本专业近年来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支撑项目、国防军工科研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基金项目和教委科研项目等;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J. Am. Chem. Soc.,Biomacromolecules,Polymer,Macromolecules,Macromol. Biosci.,Sci. Phys.,Carbohydrate. Polym.,J. Mater. Res.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申请专利近百项。科研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本专业自1988年建立上述相关研究方向以来,已有二十几届研究生被授予硕士学位。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聚合物分子设计与合成

02.(全日制)高性能先进高分子材料

03.(全日制)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04.(全日制)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指导教师:

张阿方、郭强、尹静波、刘丽、刘引烽、贺英教授;胡和丰、陈来、俞成丙、颜世峰、苏新艳、李文、贾林、闫家涛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41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6 物理化学(一)

4.846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5.复试科目:高分子综合专业知识

备  注:

1. 本专业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限制色盲、色弱考生。

2.本专业每年有4-6名学生硕博连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高分子材料方向)。

3.本系网站网址:www.polymer.shu.edu.cn   联系人:polymer@oa.shu.edu.cn

071000 生物学

生物学是上海大学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包括植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向。近年来本专业先后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市科委重点项目和市教委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成果显著。自2013年起,该专业与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上海药物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临床中心等院、所联合招收和培养学术硕士研究生。

植物学主要以模式植物拟南芥、豆科植物(如百脉根、苜蓿)和主要作物(如玉米和大豆)等为研究材料,综合利用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技术手段,解析植物中重要生命活动的遗传本质和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植物种子的发育过程和种子主要贮藏物(如储藏蛋白)的合成调控机制;植物生殖发育过程和植物细胞核质转运的分子机制;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机制;植物响应环境和逆境的分子机制等。利用上述研究领域的发现和成果,开展针对作物品质、高效、抗逆等重要性状的基因工程研究。本学科方向依托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种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学术梯队完整,设备设施先进,长期承担国家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具备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科研实力。

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神经药理与毒理、神经干细胞分化机制、大脑神经发育、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脑肿瘤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昆虫生长发育的神经调控机制、神经系统生物学等。本研究方向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已经形成一定的特色和声誉,具有从事神经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实验平台。

细胞生物学主要研究细胞在病变(如癌变和心脑血管疾病等)过程中由细胞粘附分子整合素所介导的细胞内信号网络的变化、细胞信号传递过程中蛋白分子之间相互识别和结合的结构和功能基础等,并进而筛选和设计小分子阻断药物用于疾病的针对性治疗;研究细胞迁移过程中信号分子的时空调节机制及其对炎症反应、肿瘤细胞转移、骨代谢的调控,为相关病理研究及新药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探索运动诱导的生理性心肌肥大的分子基础,并基于该类分子发掘新的治疗心力衰竭的靶点;从非编码RNA(包括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和环状RNA)的角度探索它们在心脏干细胞增殖、分化和iPS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基于罕见心脏疾病iPS来源的心肌细胞筛选新的治疗药物;基于信号蛋白分子之间的特异结合设计干预方案,从而为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药物干预靶位点。

生物物理学主要包括结构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两个方面。结构生物学方向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方法,围绕真核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基因转录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制、蛋白质翻译起始调控的分子机制、蛋白质正确翻译和保真性的分子机制、以及蛋白质功能失调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系等,针对一系列参与染色质修饰、mTOR信号转导通路、DNA损伤修复通路和生物代谢过程的重要蛋白质和蛋白质复合物等,开展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生物信息学方向是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来阐明和理解大量生物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主要包括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分配、分析、解释等方面,具体来说,生物信息学研究主要包括基因或蛋白质结构比对和预测、分子进化和比较基因组学、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基因表达谱分析、代谢网络分析、基因芯片设计和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等。本研究方向旨在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手段,为生物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目前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向主要围绕与疾病相关的关键细胞、基因、蛋白质、小分子、药物残留、过敏原等的定量分析展开,研究新型生物传感器的构建以及生物活性物质检测新方法的建立。运用及发展多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技术手段,如荧光定量PCR、核酸等温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电化学、荧光成像、纳米技术、表面等离子共振等等,开展抗原抗体及适配体分子识别、疾病标志物的甄定及检测、药物残留的分析、过敏机理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这方面的工作将为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食品及药物的安全检测、环境污染分析等领域做出积极贡献。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另一研究方向是RNA在生命活动(如干细胞与肿瘤干细胞、肿瘤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核酸药物(如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近期重点聚焦非编码RNA在肿瘤发生与肿瘤免疫中的机制。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植物学(071001)

02.(全日制)神经生物学(071006)

03.(全日制)细胞生物学(071009)

04.(全日制)生物物理学(071011)

05.(全日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0)

指导教师:

研究方向01的指导教师主要有:孟祥宗教授、胡向阳教授、宋任涛教授、罗利教授、张卫教授、李平副研究员、朱晨光副研究员等。

研究方向02的指导教师主要有:吉永华研究员、文铁桥教授、陈付学教授、宋红生副教授、徐晓辉副教授、朱红艳副教授、王娇等。

研究方向03的指导教师主要有:马衍青教授、闫建设教授、张忠辉教授、许祯副教授、肖俊杰副教授等。

研究方向04的指导教师主要有:蔡煜东教授、钮冰副教授等。

研究方向05的指导教师主要有:李根喜教授、陈沁教授、邓志瑞副教授、朱小立副研究员陈红霞副教授、马中良副教授、李艳利副教授、张娟副教授、陈桂芳副教授、赵婧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7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26细胞生物学

4.858生物化学(理工)

5. 复试科目:分子生物学

备  注:

本专业在生命科学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71400 统计学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数学、应用经济学和社会学三个一级博士点,包含了数理统计、经济统计以及抽样技术等三大专业方向,针对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线性统计模型、统计决策和统计推断等理论和应用领域的研究。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近年来在大型抽样技术、先进优化方法、数据挖掘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以此为手段开展关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与设计、风险的统计度量与管理、工业优化控制系统、生物活性统计与蛋白质分类、大规模网络环境下数据处理、多种社会问题的定量化等应用研究。形成了具有多专业、多领域交叉渗透的学科特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概率、统计、经济、金融等现代统计学研究的各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三年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经济学素养,能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熟练地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所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统计研究和教学工作。我们热忱欢迎理工科、经济、金融、生物、统计等有关专业的考生报考。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线性统计模型

02.(全日制)非参数统计推断

03.(全日制)时间序列分析

04.(全日制)生物统计与数据挖掘

指导教师:

王卿文教授、许新建教授、白延琴教授、叶万洲教授、何幼桦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1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1数学分析

4.811高等代数

5.复试科目: 数学综合(内容包含:泛函分析初步、计算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备  注:

1. 本专业在理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 咨询电话:应老师(021)66135123;(021)66134715

080100 力学(一)

上海大学力学学科由我国著名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钱伟长先生所创立,在国内外力学界享有声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自1984年建立固体力学博士点及流体力学、应用数学硕士点以来,如今已拥有力学一级博士点(包含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工程力学)。1985年和1996年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001年和2005年分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2007年二级学科流体力学成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固体力学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15年获上海市高原一类学科。2012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14名,比上一次评估前进2位。

2006年力学学科获准建立“上海市力学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实验室”,2007年建立了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成立了上海市“现代力学”E研究院。拥有工业与环境流体力学实验中心、专业图书资料中心、科学与工程分析计算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学实验中心等;以本所为活动基地之一的有关机构有:上海大学波纹管研究中心/中国力学学会波纹管及管道力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市非线性活动中心、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上海大学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等。

由学科主办的国际非线性力学系列会议(ICNM)成为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旗下的系列会议,2014年学科承办了中国力学学会2014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第十届理事会扩大会议。学科主办的《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是国际力学核心SCI期刊,被美国力学科学院评为17种国际力学刊物之一,获得国家期刊奖,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奖,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自1984年来已进行800多期seminar,国内外知名学者纷纷来访,不仅在国内力学界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已成为上海大学的文化品牌。

目前本学科周哲玮教授担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中组部国家千人计划学者1人(全职)、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学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以及上海优秀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曙光学者、启明星、浦江计划学者等人才计划20余人次,有境外学位或学术经历的学科成员已超过75%。“面向工程问题的LBM研究”于2009年获得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资助。此外,还曾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上海市和各部委的科技进步奖,并与国际、国内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近年来,本学科成员先后出访美国哈佛大学、布朗大学、西北大学、康奈尔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德国马普微生物所、法国巴黎居里大学等学术机构,与美国布朗大学、西北大学、加拿大阿尔贝塔大学、法国里尔大学等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有效地提高了科研团队的研究工作的水平。除了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蔡冠深奖学金、宝钢奖学金等、本学科设立了 “创优计划”等一系列针对优秀博士研究生的资助项目。本学科积极推荐研究生前往国内外著名的机构学习,开阔视野,现已有若干硕士毕业生和博士生成为我学科与国外著名大学的联合培养博士生。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非线性固体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02.(全日制)材料和重大工程结构的力学理论、方法和实验

03.(全日制)微纳米力学及复合材料多尺度力学

04.(全日制)湍流与流动稳定性理论

05.(全日制)微流体与界面现象

06.(全日制)格子波尔兹曼理论与工程应用

07.(全日制)交通流动力学

08.(全日制)内外流气动力学及流动控制的理论、计算和实验

09.(全日制)飞行器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器设计

10.(全日制)非线性波的理论和方法

11.(全日制)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和控制理论

12.(全日制)多相流与环境流体力学

13.(全日制)流动噪声与流动控制

14.(全日制)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控制

15.(全日制)计算力学及其应用软件

16.(全日制)实验力学及现代测试技术

17.(全日制)生物组织、材料和仿生材料与结构力学

18.(全日制)生物流体力学

19.(全日制)先进和智能材料建模,关键结构/装备的服役安全分析

20.(全日制)力学中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指导教师:

周哲玮教授、肖衡教授、郭兴明教授、陈立群教授、陈红勋研究员、程玉民教授、楚海建教授、狄勤丰教授、代钦研究员、董宇红研究员、黄虎教授、卢东强研究员、卢志明研究员、钱跃竑教授、张田忠教授、张东升教授、张武教授、张俊乾教授、张鹏研究员、周进教授、朱卫平研究员、胡宏玖研究员、胡国辉教授、张能辉教授、周全研究员、郭战胜教授、刘宇陆教授、冯伟教授、翁培奋教授等和20余名副教授及讲师。

招生人数:48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1数学一

4. 892理论力学

5. 复试科目:力学综合

备  注:

本专业在力学所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0100 力学(二)

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是于2014年成立专业性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下设有材料集成计算设计中心与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中心、材料制备科学与表征技术研究所、智能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先进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材料服役与失效中心等二级机构。研究院拥有一批学术思想活跃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含兼职2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上海市千人计划及东方学者特聘教授9名在内的60余名专家学者。研究院在集成计算与材料设计、结构材料、能源材料、智能与功能材料等领域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理论-计算-表征-性能-数据库的集成式材料研究新方法探索,开展多尺度材料计算在材料性能优化与调控中的应用研究,材料的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材料加工过程及服役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以及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等方向科学研究,在能源材料、智能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等方向形成有特色的研究基地。研究院坐落于花园式现代化校区上海大学校本部东侧,桃浦之畔,规划有一万五千余平米的研究院科技园区,环境优雅,学术气氛浓厚,是有志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领域优秀学子深造成才的理想场所。

上海大学力学学科始自1984年钱伟长先生创建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本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现拥有力学一级硕士点和博士点和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力学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和基地。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固体力学方向着眼于材料基因组思想(计算-制备-表征-服役和失效-应用-数据科学集成的全链条研究模式)中的服役和失效环节,与上海大学力学学科强强联合,致力于力学,材料和物理交叉方向的研究。目前本方向依托上海市力学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能源材料和器件服役过程中力学-材料-化学耦合的基础理论,解决材料在使用工程中产生的变形、应力集中、以及疲劳和断裂等问题,目标是增强材料的使用性能,延长使用寿命,从而发挥力学在我国关键材料和新材料研发中的作用。

本方向立足于学科前沿,由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院长张统一院士和上海大学力学系系主任张俊乾教授领衔,研究阵容强大,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欢迎力学、材料、物理、机械类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同学加盟。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材料的力学性能

02.(全日制)力学-化学耦合理论及其在电池中的应用

03.(全日制)锂电池寿命预测及安全性分析

指导教师:

张统一、聂安民、孙升。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1数学一

4. 892理论力学 或 945材料力学

5. 复试科目:材料力学 或 理论力学(复试科目与初试科目不得重复)

备  注:

1.本专业在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www.mgi.shu.edu.cn

080200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下设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等四个二级学科。本学科有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上海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点的支撑。

本学科围绕国家、地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需求,积极探索高技术研究与先进适用技术开发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并举的学科建设方针,研究项目主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防科工委和企业的委托等,年均科研经费约3000多万,多项研究项目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依托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主要研究基地包括上海市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划机器人主题产业化基地、上海市机器人研究所、上海大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工程中心、上海大学机电工程设计院和各专业研究室等。

机械电子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是学校211工程和上海市的重点学科建设点,是集机械、电子、液压、气动等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检测、传感等技术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学科。该专业着重培养既有扎实的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又掌握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理论的机电系统集成技术,造就能从事机电一体化系统研究、开发、应用及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以国际研究水平的前沿理论和尖端技术为发展目标,体现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内容。培养学生不仅通晓机械方面的专门理论,而且掌握现代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技术。通过学习和研究,可获得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高等学校教学和选择多种工作的能力。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机械制造领域中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制造工艺与系统中的理论与应用方法、机电装备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理论和方法等。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专业的工程思维和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够独立从事本领域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创意展示技术与装备、数控机床及自动化装备、先进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工程、光机电检测与传感技术、机电产品数字设计和分析仿真、机电产品网络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机械产品数字检测与质量控制、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管理、制造企业信息化及管理、包装工程技术、工业设计技术与应用、3D打印与快速模具技术、生物建模与制造技术、三维重构和造型技术、生物3D打印装备技术、微系统集成、先进制造工艺与刀具等)

02: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研究、工厂自动化及应用工程研究、基于精密技术的微机电系统研究、机电一体化装置与工程研究、检测与传感技术、机械振动分析及智能控制、计算机图像和虚拟现实技术、机电与流体智能测控技术、微纳电子机械系统元器件(MEMS/NEMS) 的研究及其应用等)

03: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研究:转子系统的润滑理论与轴承技术和密封技术、CAD在轴系研究中的应用及系统优化设计、智能支承技术及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法、机械工程现代设计方法和可靠性工程研究、机械强度可靠性与安全设计、计算机辅助摩擦学设计与测量技术、现代工业工程、润滑技术与表面工程、生物摩擦与生态润滑、电子封装与微系统集成技术、半导体光电设计、制造及装备技术等)

04:车辆工程(主要研究:各种运载车辆、船舶的设计、电子技术及控制技术等,尤其是无人系统的设计、控制,以及应用研究等)

指导教师:

钱晋武教授、罗均研究员、刘亮教授、蒋蓁研究员、谢少荣研究员、刘树林教授、周晓君教授、谈士力教授、陆利新研究员、王志明教授、马立教授、吴智政教授、阚树林教授、陈晓阳研究员、王小静研究员、张建华研究员、沈雪瑾教授、张钢研究员、屠大维教授、俞涛教授、李明研究员、鞠鲁粤教授、李朝东教授、胡庆夕教授、何永义研究员、朱文华研究员、赵翠莲研究员、周传宏研究员、邢科礼研究员、张朝教授、刘丽兰教授、奚风丰教授、刘建影教授、施进浩研究员级高工、袁一卿研究员、王永国教授等70多名正副教授。

招生人数:84(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62(机械电子工程)+37(机械设计及理论)+14(车辆工程)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1数学一

4. 01、03方向:833机械设计(一) 或 834 控制工程基础

02方向:835机械设计(二) 或 836电子技术(一) 或 839自动控制工程基础(一)

04方向:938机械设计基础(机械零件设计部分)(一) 或 840电子技术(二)或 939 自动控制工程基础(二)

5.复试科目

01、03方向:机械原理 或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02、04方向:机电综合

备  注:

1.本专业在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不招收色盲考生。

2.联系人:

02、04方向:陆筠   联系方式:(021)56331180 jl@shu.edu.cn

01、03方向:战茜  联系方式:(021)56331513 zhanqian@shu.edu.cn

0802J5 增材制造与组织修复

增材制造与组织修复学科以生物制造技术和增材制造(即目前全球关注的“3D打印”)技术为核心,以实现人类缺损组织/器官的人工修复为主要目标,是一门与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密切相关的,同时涉及生命科学、再生医学、组织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为目标的迅速发展的新型交叉学科前沿。

增材制造与组织修复学科是依托增材制造、组织工程,再生医学、计算机、控制等技术,涵盖制造、自动化、计算机、生物和医疗等多个领域,研究组织修复建模、材料/细胞成形等遇到的材料、建模、工艺与设备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理论方法,确定了本学科进行组织/器官缺损修复的途径。

增材制造与组织修复交叉学科主要挂靠在2001年成立的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工程中心。经过较长时期的学科建设,已经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科学前沿研究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目标的学科发展思路。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九人民医院、新华医院和瑞金医院、复旦大学医学院中山医院、同济大学医学院第十人民医院等建立了科研的合作关系,并与美国GE公司、比利时Materialise公司、法国达索系统公司等一些著名企业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科与社会的快速融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该交叉学科是在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下,主要依托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具有成熟的博士培养经验的一级学科,其中,机械工程学科是我校最早的一级学科之一,先进制造及自动化学科连续三期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拥有上海市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教委自动化制造装备及驱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此外,该交叉学科团队主要学术骨干来自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部门,已经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交叉学科团队。

本学科以培养综合性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掌握机械工程、自动化、材料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深入掌握增材制造和生物制造等领域的专门知识。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本学科主要以人类缺损组织/器官的修复与再生为主要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研究以增材制造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建模理论与方法,生物材料设计,制备及评价的理论及方法,材料/细胞的增材制造制备工艺及装备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增材制造的人工组织/器官修复体生物学性能分析与评价,以及与增材制造技术紧密相关的前/后端关键处理系统及装备等。

其主要研究方向为:

01:增材制造工艺与装备及制品评价

研究增材制造工艺及装备,以及快速模具工艺及装备等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重点研究生物修复体的增材制造工艺与制造机理及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增材制造制品性能的评价体系的构建理论与方法,研究生物增材制造工艺以及制造过程的建模、分析以及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等,进一步开展面向器官修复体的生物增材制造综合成形技术研究,研究生物修复体的增材制造装备中的关键设计与制造理论、方法和技术等,研发有关增材制造装备、生物增材制造装备和快速模具装备,以及不同组织/器官的生物修复体的生物学性能评价体系的构建理论,方法和技术等。

02:增材制造材料设计、制备及评价

面向增材制造的新型材料合成与性能设计理论及方法,重点根据组织/器官修复体要求,开展面向增材制造的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生物医用材料合成与设计的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建立适合增材制造的器官修复体的生物材料性能设计理论与方法,药物、蛋白、多肽等的封装与输送方法和技术,以及适合增材制造的组织/器官修复体的生物材料性能评价方法等。

03:增材制造建模与软件技术

面向增材制造的复杂三维结构的数字化构建的基础理论,方法及数字化三维处理软件技术,重点开展生物CAD/CAM技术研究,面向生物增材制造的组织/器官修复体的设计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组织/器官修复体等复杂对象的3D扫描与重建技术,数字化三维处理软件平台的关键方法和技术等,解决组织/器官修复体等形貌的重建及加工路径规划技术等。

指导教师:

胡庆夕研究员、林柳兰副研究员、姚远副研究员、张海光讲师等。

招生人数:2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1数学一

4. 837电子技术与控制工程 或 838计算机科学专业基础综合

5.复试科目: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或 C++程序设计

备  注:

1. 本专业在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 联系人:何岚岚, helanlanlinda@163.com, (021)66133157-8006

080401 精密仪器及机械

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是集精密机械工程、电子信息技术、光学工程与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性学科。所设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具备在上述专业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学科研究力量雄厚,为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属上海市重点学科,并获得"211工程"重点建设。本学科长期从事精密机械设计与机构优化、现代光电测试技术、精密测量与传感技术、微机械与特种机器人技术等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市和国务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各类基金研究课题,并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应用科研项目,先后获包括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多项各级各类科技奖励。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精密仪器及机械的现代设计方法

02.(全日制)现代测试与传感技术

03.(全日制)微机械与特种机器人技术

04.(全日制)纳米量级高效低污染能量转换元器件及其应用

指导教师:

于瀛洁教授、吕丽军教授、郭红卫教授、刘亮教授、王志明教授、程维明教授、马立教授等正副教授共10余名。

招生人数:16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940机械设计基础(机械零件设计部分)(二) 或 941电子技术(三) 或 942自动控制工程基础(三) 或841工程光学 或 842传感器

5.复试科目:机电综合

备  注:

1.本专业在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不招收色盲考生。

2.联系人:陆筠 联系方式:(021)56331180 jl@shu.edu.cn

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本学科是集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与自动化技术、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测控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性学科。所设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具备在上述专业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科研开发与技术应用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学科面向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以解决经济建设和工程领域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为目标,具有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科研开发力量突出,学术研究梯队完整的鲜明特点,并早于1981年即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曾先后获得多期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是学校"十五"和"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为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有机组成部分,所在的自动化系设有上大-自仪股份、上大-宝信软件等2个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本学科以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先进测控技术与故障诊断、信息处理与网络通信及无线传感、智能结构主动监控、计算机测控系统及管理自动化等为主要研究方向,长期从事上述研究和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一大批国家、省市级和国务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各类基金研究课题,并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应用类科研开发项目,先后获得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多项各级各类科技奖励。

自1981年以来,本学科已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三百余人,所培养的毕业生素以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和协作精神好而著称,能够掌握现代先进工具和研究手段,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毕业后广泛就业于国家重点研究所、高新技术公司、科技开发集团、大型骨干企业等或继续深造。本学科研究生在读期间,可申请上海大学光华奖学金、自仪奖学金和上海电调所奖学金,并可申请直升攻读博士学位。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

02.(全日制)先进测控与故障诊断

03.(全日制)信息处理、无线传感与网络通讯

04.(全日制)智能结构主动监控

05.(全日制)计算机测控系统及管理自动化

指导教师:

曹家麟教授、朱晓锦教授、秦霆镐教授等正副教授10余名。

招生人数:1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3模拟与数字电路

5.微机硬件及软件(包含8086和C语言)(复试科目)

备  注:

1.本专业在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联系人:李帅 联系方式:(021)56331638 lishuaishu@i.shu.edu.cn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

本学科点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目前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为上海市III类高峰学科和地方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内容。

本学科点拥有一支业务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的科研师资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正教授77名(博士生导师68名),副教授87名,并有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拥有包括三维原子探针在内的一系列先进仪器和设备,已建立或正在建立从材料制备、加工、结构分析到物性测试等较完整的材料研究、开发和表征基地。本学科点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部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6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4项,国家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此外还有大量课题来自上海市政府及工矿企业,特别与上海钢铁工业和汽车行业相关企业进行了长期深度合作,促进了新材料应用开发,为地方经济升级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

主要从事先进能源与信息材料(包括微电子材料、通信材料、智能材料、能量转换材料、纳米材料及其器件等)相关的物理与化学问题研究。重点开展铁电、压电薄膜与陶瓷、多铁性材料及其传感器技术、透明陶瓷、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纳米材料、节能材料、热电材料和发光材料的制备科学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02.(全日制)080502 材料学一

侧重于研究宽禁带半导体薄膜材料、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有机半导体光电材料和信息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微电子学和光电子学中的应用;金属功能材料的新型制备技术、复合界面、显微织构的研究。

03.(全日制)080502材料学二

侧重于核电站等特殊环境用金属材料(无辐射);碳/碳复合材料及特种纤维材料;非晶合金材料;新型特殊钢及高温合金;先进功能材料(如电池材料、磁性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的研究。涉及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发,以及材料在信息、能源、环保、腐蚀与防护等领域应用中存在的相关基础问题。

04.(全日制)080503材料加工工程一

材料加工工程一(金属材料方向),主要研究汽车用金属材料、工模具材料、非晶及纳米材料、新型铸造合金等材料,以金属材料的强韧化、凝固技术、塑性成型技术、铸造技术、热处理技术、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及合金化、材料集成计算方法等为主要方向。

05.(全日制)080503材料加工工程二

主要研究金属材料的精炼、熔体处理和分析、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加工过程中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电磁场在材料加工制备过程中应用、电化学、高洁净金属材料制备、金属凝固理论及连铸技术、高性能结构功能材料制备、高温合金的钛合金铸造成型等。

指导教师:

周邦新院士、孙晋良院士、丁伟中、鲁雄刚、任忠鸣、翟启杰、张捷宇、李麟、吴晓春、韦习成、张恒华、朱丽慧、杨弋涛、史文、鲁晓刚、何燕霖、陈业新、李爱军、李谋成、李瑛、刘文庆、吕战鹏、王刚、王均安、肖学山、徐晖、周忠福、朱明原、夏雷、罗宏杰、高彦峰、赵景泰、施思齐、骆军、卞建江、陈益钢、程晋荣、施鹰、王林军、杨秋红、朱玉斌、操光辉、邓康、李重河、汪学广、尤静林、钟云波、高玉来、李喜、姚美意、程晓英、李强、夏爽、郑红星、谭晓华等正副教授百余名。

招生人数:253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材料物理与化学:847物理化学(二)或 848普通物理(二)

材料学一: 847物理化学(二)或 848普通物理(二)

材料学二:847物理化学(二)或 849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加工工程一:849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加工工程二:847物理化学(二)或 848普通物理(二)或 849材料科学基础

5.复试科目:

材料物理与化学:固体物理 或 量子力学 或 无机化学

材料学一: 固体物理 或 量子力学 或 无机化学

材料学二:固体物理 或 材料科学基础 或 物理化学

材料加工工程一:材料工程基础(固态相变 或 金属材料学 或 材料力学性能)

材料加工工程二:材料科学基础 或 物理化学 或 金属材料学

备  注:

1.本专业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 可以跨学科报考本专业:欢迎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凝聚态物理、应用物理、微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化学、高分子、金属材料、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凝聚态物理和物理化学等专业考生报考。

3.复试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

4. 各方向每年都有一定的硕博连读名额。

5.联系方式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一:张文竹 沈悦(021)66132031 shuemat@oa.shu.edu.cn

材料学二:林根文(021)56331537 gwlin126@126.com  姚美意(021)56338586 yaomeiyi@shu.edu.cn

材料加工工程一:闵永安(021)56334194   linaysu@shu.edu.cn

材料加工工程二:钟云波(021)56336048  邵伟shaow@shu.edu.cn (021)56331465  屠挺生 tstu@mail.shu.edu.cn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二)

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是于2014年成立专业性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下设有材料集成计算设计中心、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中心、材料制备科学与表征技术研究所、智能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先进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和材料服役与失效中心等二级机构。研究院拥有一批学术思想活跃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含兼职2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上海市千人计划及东方学者特聘教授9名在内的60余名专家学者。研究院在集成计算与材料设计、结构材料、能源材料、智能与功能材料等领域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理论-计算-表征-性能-数据库的集成式材料研究新方法探索,开展多尺度材料计算在材料性能优化与调控中的应用研究,材料的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材料加工过程及服役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以及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等方向科学研究,在能源材料、智能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等方向形成有特色的研究基地。研究院坐落于花园式现代化校区上海大学校本部东侧,桃浦之畔,规划有一万五千余平米的研究院科技园区,环境优雅,学术气氛浓厚,是有志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领域优秀学子深造成才的理想场所。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招收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交叉学科方向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材料学科与工程学科为上海市高峰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我校"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本学科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的研究侧重于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材料计算-制备-表征-服役和失效-应用-数据科学集成的全链条材料科学研究模式探索和具体应用,期望实现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力学-信息科学的深度交叉和融合,革新传统材料科学的研发模式,从而加速材料研究的创新进程,并结合材料科学数据库和知识库的建设为材料设计服务,实现从“实验寻优”向“系统寻优”转变。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

01. 高性能无机材料的结构设计和结构-性能关系研究

02. 新型能量转换和储存材料与器件

03.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的高通量制备、表征与结构-性能关系研究

04. 热电转换材料

05. 节能材料与系统的设计、优化与原理

06. 智能材料

07. 多物理场耦合下的能量转换机制和输运物理

08. 界面上的物理与化学及高比能体系

09. 新型功能材料的畴结构与多元固溶、跨尺度界面关系

10. 先进结构材料的多尺度微结构关系与复相固溶、界面调控规律。

080502材料学

01. 合金热力学计算及相变动力学模拟

02. 熔体物理化学性质的理论计算与实验测定

03. 材料性能与制备过程的计算物理化学

04. 金属提取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

05. 合金热力学及相图的实验测定

06. 第一性原理计算在合金设计中的应用

07. 多元多相合金体系的相场模拟、计算热力学、相变动力学模拟和材料设计数据库及相平衡理论

08. 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材料设计

09. 先进材料服役及失效。

指导教师:

张统一、王崇愚、陈立泉、周廉、罗宏杰、张文清、李谦、郭炳焜、巫金波、杨炯、聂安民、冯凌燕、孙升、吴立华、高兴华、张源、赵莉娟、吕迎春、龚秀清、席、刘杨、姜颖、顾辉、鲁晓刚、翟启杰、骆军、施思齐、陆文聪、陈飞、奚晋扬。

招生人数:44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2数学二

4. 849材料科学基础 或 848普通物理(二)或 847物理化学(二)

5. 复试科目:

材料科学基础 或 普通物理(二)或 物理化学(二)(复试科目与初试科目不得重复)

备  注:

本专业在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0600 冶金工程

本学科为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设有钢铁冶金博士点和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建有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钢铁冶金新技术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钢铁冶金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本学科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在钢铁冶金的众多研究领域成果显著。学科点装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具有一流的实验室和工作条件,培养工作规范。与国外联系密切,并联合培养研究生。

本学科点主要从事钢铁冶金新技术开发应用及基础研究,研究课题涉及钢铁冶金领域的前沿技术和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攻关项目,成果丰硕显著,在纯净钢及二次精炼 、熔融还原、熔体物理化学、冶金反应工程及过程数模及计算机控制、电磁冶金及连续凝固等方面取得了不少属国内外领先、为同行专家瞩目的技术和理论成果。近五年来,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宣读论文1000余篇,多次获国家、市、省和部级奖励。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钢铁冶金学硕士和博士,已有两名博士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励,两名获得提名奖。毕业生主要面向与钢铁冶金和金属材料相关的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其中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钢铁企业负责人等杰出人物。

有志继续深造的优秀毕业生,可申请提前或连续攻读博士学位,部分优秀学生有出国深造机会。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纯净钢及二次精炼

02.(全日制)还原及资源综合利用

03.(全日制)铁合金精炼

04.(全日制)特冶及冶金反应工程

05.(全日制)冶金熔体物理化学

06.(全日制)过程数学模拟、控制及专家系统

07.(全日制)电磁冶金、强磁场在冶金中应用

08.(全日制)连铸及凝固

09.(全日制)外场下电化学冶金

10.(全日制)金属材料制备新技术

11.(全日制)有色金属冶金

12.(全日制)粉末冶金

指导教师:

徐匡迪院士、周国治院士、任忠鸣教授(长江学者)、翟启杰教授、尤静林教授、张捷宇教授、杨健教授、鲁雄刚教授、邓康研究员、李重河研究员、操光辉研究员、钟庆东教授、钟云波研究员、汪学广教授、王兴庆教授、李喜教授、高玉来教授等正副教授50余名。

招生人数:16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50冶金物理化学 或 851金属学

5.复试科目:钢铁冶金学 或 材料加工技术 或 有色金属冶金学

备  注:

1. 本专业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欢迎其他冶金类和金属材料、物理、化学、化工、压力加工、热加工、电化学等专业的本科生报考,考试科目可选择我校相应专业的第四门专业课程。

2. 联系方式:钟云波 yunboz@staff.shu.edu.cn 邵玮shaow@shu.edu.cn (021)56331465屠挺生 tstu@staff.shu.edu.cn

080800 电气工程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是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上海市高原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科设置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四个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学科包括电机电磁场、新能源电机系统理论与分析设计、特种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包括电力电子变换技术、新能源车用电驱动系统、新型电机系统、新能源变换与控制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包括电磁能理论和新技术、信息处理与应用电子新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包括电力市场、新能源变换与智能电网、电力系统规划与分析等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设有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学位授予点,建有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机与控制工程研究所等,设有上大—自仪股份、上大—宝信软件等多个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本学科师资队伍雄厚、学科梯队完整,拥有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十余人。长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省部级重大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和科技攻关等重大重要科研项目,多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和合作关系,目前已和英国、法国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交流机制。

本学科在专业教育上,注重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在学生的培养上,以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能够独立从事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技术开发及其相关管理和教学等工作的人才为目标。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电机与电器

02.(全日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03.(全日制)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04.(全日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

黄苏融教授、罗建教授、张琪教授、徐国卿教授、宋文祥教授、冉峰教授、徐美华教授、胡越黎教授、张少华教授、邹斌教授及20余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4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4电路

5.复试科目:

01方向:电机与拖动

02方向: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系统

03方向:微机硬件及软件(包含8086和C语言)

04方向:电力系统分析

备  注:

1.本专业在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联系人:李帅 联系方式:(021)56331638 lishuaishu@i.shu.edu.cn

080902 电路与系统

电路与系统是一门科学技术知识密集,以信息科学为基础,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嵌入式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片上系统(SOC)设计与仿真;交互式图形处理;音频数据挖掘;智能信息处理;信息检测与控制。

本专业学术梯队完整,师资力量强大,专业实验室装备先进,拥有高性能图形工作站,交互式图形处理平台,先进的嵌入式与 SOC开发平台等。本专业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领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曾多次获国家发明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及国家专利等。出版多部学术专著与教学用书,其中一部获得国家教委二等奖。近年来,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信息产业部重大项目、上海市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课题等30余项,并承担多项国民经济中的重大攻关项目,科研经费充足。

本专业为硕士研究生所开设课程内容,反映了当前电路与系统学科的前沿水平,研究课题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学科前沿研究课题。培养研究生具有电路与系统的坚实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应用开发能力,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其中优秀硕士生可提前直接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博士学位。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交互式图形图像处理

02.(全日制)音频数据挖掘

03.(全日制)智能信息处理

04.(全日制)嵌入式系统

05.(全日制)集成电路设计

06.(全日制)片上系统(SOC)设计与仿真

07.(全日制)信息检测与控制

08.(全日制)遥感与信息处理

指导教师:

万旺根教授、刘学峰教授、张金艺教授、朱秋煜研究员、谢亚楠研究员等。

招生人数:1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29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

5.复试科目:数字信号处理

备  注:

本专业在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一)

本专业所在学科点拥有"材料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主要研究方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材料学)、我校"211工程"建设项目重点建设方向之一。

本专业从事的"有机电致发光平板显示器"研究,包括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红、蓝、绿彩色原型器件;彩色矩阵显示器;驱动电路控制电路及集成芯片。 "新型固态辐射探测材料与器件"研究,包括高能粒子、紫外光、X射线、 射线辐射探测材料的制备及其阵列探测技术。"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研究,主要包括高效、环保、低成本、大面积硅基薄膜、化合物半导体薄膜、有机薄膜等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设计和制备;新一代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关键技术和基础理论。

本专业是材料、器件、驱动和控制电路、集成芯片的综合研究,具有各种知识背景(如化学、材料、物理、电路、计算机等)的学生,均可得到充分发挥。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多名教授博导参加一线研究。近年来得到多项国家级项目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863平板显示专项,973项目,上海市光科技项目。有机发光器件、新型辐射探测材料的研究在国内具有明显特色。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有机电致发光平板显示

02.(全日制)新型固态辐射探测材料与器件

03.(全日制)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

04.(全日制)新型显示及有机半导体光电技术

05.(全日制)纳米量级高效低污染能量转换元器件及其应用

06.(全日制)有机半导体光电技术

07.(全日制)先进封装材料、工艺及其可靠性

08.(全日制)半导体照明与显示(LED)

09.(全日制)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

指导教师:

01-05方向:王林军、陈益钢、沈悦、李冬梅、闵嘉华、朱文清、赵岳、徐闰、曹萌、张继军、黄健、杨伟光等正副教授15余名。

06-09方向:魏斌、李喜峰、曹进、王子兴、杨连乔、殷录桥、徐韬、郑燕琼、陈果等正副教授9名。

招生人数:4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8普通物理(二)

5.复试科目:量子力学 或 固体物理

备  注:

1.本专业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01-04研究方向在材料学院电子信息材料系培养。联系人:张文竹 (021)66132031 shuemat@oa.shu.edu.cn

3.05研究方向由“纳微能源研究所”的教师指导学位论文,06-09研究方向由“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实验室”的教师指导学位论文。联系人:杨连乔,(021)56333362,yanglianqiao@shu.edu.cn。具体请参见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实验室、纳微能源研究所招生简章。

4.可以跨学科报考本专业:欢迎微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凝聚态物理、应用物理、材料物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专业报考。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

微电子学和微电子技术是一门将电子器件和电子系统微小化和集成化的科学技术。它是当代信息产业的基石,也是现代电子工业和高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近年来发展迅猛。

我国已制订了一系列加速发展微电子产业的政策和规划,急需大量的微电子人才。

本专业致力于为集成电路产业及相关领域培养相应的高层次科研和管理人才。本专业主要从事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专用集成电路和集成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测试方法学研究;以及一般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及与微电子密切相关的新型器件结构、电路与系统技术研究等。通过培养使学生既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及必要的管理知识,又有广阔的视野和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气氛活跃,拥有先进的科研与实验条件,且与业界有广泛的联系与合作。微电子中心自创建以来,已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热忱欢迎微电子学科与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相关学科的学生报考。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的设计、测试和应用

02.(全日制)器件物理、器件模型和微电子机械系统

03.(全日制)显示扫描与控制

指导教师:

胡越黎、徐美华、张金艺、陈章进等多名教授和10多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2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3模拟与数字电路

备  注:

1.本专业在微电子研究与开发中心培养。网址http://www.mec.shu.edu.cn/

2.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3.本专业不招收色盲考生。

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涉及电磁场理论、微波毫米波技术、光电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电磁波的产生、传播、辐射、散射、变换、检测以及微波与光波相互作用的理论与应用。多年来在各种无线通信和军事应用的牵引下,本学科在现代天线理论与技术、微波毫米波电路、微波输能技术、微波毫米波测量新技术、电磁散射与逆散射、光电子技术与电磁仿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专业是1981年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拥有上海市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介质测量基地、天线与微波研究开发中心等。近五年来承担十余项国家863、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获国家发明奖、优秀教材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十多项。主持召开了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与美、日、加、澳等国学术界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并与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

本专业培养研究生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和创新能力。对于品学兼优且有志继续深造的硕士研究生可直接申请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现代天线理论与技术

02.(全日制)微波毫米波电路

03.(全日制)微波输能技术

04.(全日制)微波毫米波测量新技术

05.(全日制)太赫兹理论与器件

06.(全日制)光纤技术与应用

07.(全日制)微波与光结合技术

08.(全日制)计算电磁学

09.(全日制)电磁散射与电磁兼容技术

指导教师:

黄宏嘉院士、陈振宜研究员、杨雪霞教授、肖中银研究员、杨广立教授、石志东研究员、季敏宁教授、肖诗逸教授等。

招生人数:16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0电磁场理论基础

5.复试科目:微波技术

备  注:

本专业在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

通信与信息系统是信息领域重要的研究学科。本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交换与处理。主要研究领域有:数字通信与接入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与传输技术、光纤通信、宽带无线通信、多媒体通信及终端技术、光纤器件、光纤传感网络等。

本专业是上海市一流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拥有开展通信工程研究所需的成套精密实验仪器设备,近年来承担一百多项科研项目,获得数十项国家、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与奖励,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并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单位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

本专业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理论以及反映本专业最新成就的专业课以及文献阅读课。研究内容大多数是国际、国内前沿课题或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攻关项目。本专业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使他们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独立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工作。学生中的优秀者可直接提前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博士学位。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光纤通信

02.(全日制)数字通信与接入网技术

03.(全日制)宽带移动通信技术

04.(全日制)多媒体通信及终端技术

05.(全日制)光纤传感网络及信号处理

指导教师:

汪敏教授、王廷云教授、郑国莘教授、甘朝钦教授、刘云启教授、王春华教授、李迎春研究员、王潮教授、彭章友教授、王涛教授、方捻教授、庞拂飞教授、宋英雄教授、邹君妮教授、牟成博教授、徐树公教授、张瞬卿教授等。

招生人数:11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29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

5.复试科目:通信原理

备  注:

本专业在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本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处理、编码、传输、检测、控制、识别、理解、显示等理论和技术。主要研究领域有:高性能视频处理与编码、智能信息处理与系统、新型显示系统与内容生成、多媒体内容安全、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通信信号处理、盲信号处理及应用、图象处理与多媒体通信、视频大数据处理、语音信号与声信号处理。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实验设备先进,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效益显著。本学科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多年来连续得到国家211工程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持,曾被上海市教委授予上海市先进重点学科。并与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上海高等研究院等单位开展研究生的联合培养。

本专业所设课程充分反映信息与通信领域中当前的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研究内容大都是国家和上海市下达的前沿研究课题,并与上海市的支柱产业―信息与通信产业的重大项目相结合。学生取得硕士学位后除一部分攻读博士学位外,大多数到中、外企业从事高技术研发工作。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高性能视频处理与编码

02.(全日制)智能信息处理与系统

03.(全日制)多媒体内容安全

04.(全日制)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

05.(全日制)通信信号处理

06.(全日制)盲信号处理及应用

07.(全日制)新型显示系统与内容生成

08.(全日制)图象处理与多媒体通信

09.(全日制)视频大数据处理

10.(全日制)语音信号与声信号处理

指导教师:

方勇教授、张之江教授、安平教授、张新鹏教授、黄素娟教授、刘志研究员、张海燕教授、王国中教授、管业鹏教授、沈礼权研究员、钱振兴教授、冯国瑞教授等。

招生人数:46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29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

5.复试科目:数字信号处理

备  注:

本专业在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10J3 数字媒体创意工程

数字媒体创意工程是以信息技术、媒体传播和文化创意为基础,以数字媒体技术的理论、方法研究与技术开发为切入点,融合新闻传播、影视创作、创意设计、版权保护等的学术研究与应用需求,强调技术与艺术、科学与文化的结合,拓展文化创意领域应用与发展空间的交叉性学科。在互动媒体、媒介融合、影视制作、动画设计、游戏开发、展览展示等数字内容创意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需求与市场前景,特别是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且有着很好的应用和产业背景。近年来承担了一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和重点攻关及重点基础研究等项目,以及一批企业和社会委托的数字媒体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并获得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技术专利。

本专业旨在培养影视娱乐、数字内容、展览展示等业界急需的具备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的理论及专业知识及相应的艺术文化素养,又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其中优秀者可直接提前攻读数字媒体创意工程学科博士学位。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数字视音频技术及应用

02.(全日制)数字娱乐技术

03.(全日制)数字内容制作与创意设计

04.(全日制)数字内容传播

05.(全日制)数字媒体展示技术与创意

指导教师:

张文俊教授、丁友东教授、教授、陈一民教授、石川教授、许华虎教授、林少雄教授等。

招生人数:24

考试科目:

1.101 思想政治理论

2.201 英语一

3.301 数学一

4.875多媒体技术 或 829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 或 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5.复试科目:数字媒体综合

备  注:

1.本专业在上海电影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本年度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081100 控制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针对各应用领域中面临的复杂控制、优化、检测等自动化问题,应用控制理论、现代优化与智能信息技术,研究和发展先进的检测、控制、优化和模式识别技术以及自动化系统。主要研究方向覆盖了自动控制领域从基础研究到高技术发展的不同层次,既有学科前沿又有应用热点。本学科已多次获得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顺利完成了教育部“九五”、“十五”、“十一五”三期 "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目前正开展上海市高原学科建设,并将纳入医工结合一流学科方向支撑主体之一,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的上海数字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英国女王大学等组建的国际产学研模式的中英能源与自动化联合实验室,以及上海大学-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上海电气集团)、上海大学-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隶属宝钢集团)等上海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实验设备和仪器先进,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

本学科是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单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单位,上海市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单位等,以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嵌入式仪表及系统技术分会、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生命系统建模仿真专委会等国家二级学会的挂靠单位,近年来成功组织LSMS & ICSEE2017、LSMS & ICSEE2014、AsiaSim2012 & ICSC2012、LSMS & ICSEE2010、ICIC2008、LSMS2007、IEEE HDP2007等重要国际会议,具有良好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平台。

本学科所设课程反映当今国际上自动化与信息处理领域的最新发展水平和趋势,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控制、检测、优化、智能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和系统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并具有在学科相关领域内进行研究开发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

本学科师资队伍雄厚、学科梯队完整,长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经信委和教委的基础研究、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其他横向协作项目等几十项。在网络先进控制和智能控制方法、电力市场系统分析理论与仿真技术、传感器及其信号处理技术、多现场总线测控及嵌入式系统、智能机器人及感知识别技术、医工结合及智慧医疗技术、设施农业精准调控、虚拟可视化监控软件、电站自动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一等、二等奖,以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本学科自1978年迄今已招收上千名研究生,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其中,百名研究生已获得或正在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2.(全日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03.(全日制)系统工程

04.(全日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05.(全日制)生物信息学

06.(全日制)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

07.(全日制)导航与制导

指导教师:

费敏锐教授、屠晓伟教授、李斌教授、马世伟教授、刘廷章教授、张少华教授、付敬奇教授、苏洲教授、邹斌教授、王冰教授、贾立教授、彭晨教授、李韬教授、潘全科教授、杨帮华教授、宋杨教授和20余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69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3模拟与数字电路 或 845自动控制理论(含经典和现代)

5.复试科目:微机硬件及软件(包含8086和C语言)

备  注:

1.本专业在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联系人:李帅 联系方式:(021)56331638 lishuaishu@i.shu.edu.cn

0811J4 城市公共设施信息化管理

“城市公共设施信息化管理” 是“互联网+”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将传统土木工程、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边缘交叉新兴学科,它以城市建设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城市建设与规划、计算机科学、通讯技术和控制科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着力探寻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规律,以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对信息技术和管理的广泛需求。

“城市公共设施信息化管理”硕士研究生重点培养掌握土木工程学科、信息学科和管理学科等扎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建筑企业高素质管理人才和创新型科技人才,为推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

“城市公共设施信息化管理”学科团队主要学术骨干由城建集团的资深专家以及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土木工程系、管理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和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等部门的老师组成,是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学科团队。团队教师不仅长期处于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科研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具有合作精神,而且具有多学科交融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特点和优势。

本学科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并重,欢迎具有管理科学、信息技术、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以及等学科背景的考生报考。

本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优秀学生可申请硕博连读。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大数据下的智慧城市管理决策

02.(全日制)基于BIM的建筑业信息化技术

03.(全日制)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

指导教师:

周文波、吴惠明、曹亚东、陈立生、刘军、滕丽等教授,以及胡珉、高新闻、杜娟、喻钢等多位副教授和优秀博士团队

招生人数:9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或 885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 或 845自动控制理论(含经典和现代)或 829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

5. 复试科目:程序设计基础

备  注:

1.本专业在悉尼工商学院培养。本专业为交叉学科,欢迎具有计算机、土木工程、控制理论与方法、管理学等各种背景的学生报考,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联系我们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研究生管理部

地址:嘉定区城中路20号嘉定校区文德楼326室

电话:(021)69982847

电子信箱:silc_yjszs@163.com

0812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计算机一级学科,涵盖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与理论和系统结构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按一级学科招生。本专业紧密联系计算机发展的最新热点以及上海市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方向,开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技术研究。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格计算、高性能计算与并行处理、软件工程、软件方法学、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智能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系统生物学等。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与应用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所设课程反映计算机学科的各个领域的当前国内外先进水平,旨在使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本专业研究力量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技术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多次获得部、市科技进步奖,经费充裕。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出版过数十本教材和著作,主办过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有关研究方向上联合培养了一批外国留学生,还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签有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系统生物学为本专业新增方向,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对现代分子生物学领域内的大量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通过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技术,数据库技术及数据挖掘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专家系统,数值模拟及并行计算等方法来进行生物数据库的整合、基因组序列数据分析,基因芯片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蛋白质结构和功能预测,生物网络构建及优化等研究。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及应用

02.(全日制)计算机系统结构

03.(全日制)并行处理

04.(全日制)容错计算

05.(全日制)数据库与数据挖掘

06.(全日制)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07.(全日制)计算机网络

08.(全日制)智能信息处理

09.(全日制)信息安全

10.(全日制)系统生物学

指导教师:

李青教授、徐炜民教授、童维勤教授、张武教授、缪淮扣教授、刘宗田教授、陈一民教授、丁友东教授、叶飞跃教授、陈洛南教授等正副教授30余名。

招生人数:9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2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数据结构

5.复试科目:C++程序设计、编译原理

备  注:

1. 本专业在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 联系人:盛青 电话:(021)66135529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网址:Http://cs.shu.edu.cn

0812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

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是于2014年成立专业性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下设有材料集成计算设计中心与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中心、材料制备科学与表征技术研究所、智能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先进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材料服役与失效中心等二级机构。研究院拥有一批学术思想活跃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含兼职2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上海市千人计划及东方学者特聘教授9名在内的60余名专家学者。研究院在集成计算与材料设计、结构材料、能源材料、智能与功能材料等领域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理论-计算-表征-性能-数据库的集成式材料研究新方法探索,开展多尺度材料计算在材料性能优化与调控中的应用研究,材料的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材料加工过程及服役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以及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等方向科学研究,在能源材料、智能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等方向形成有特色的研究基地。研究院坐落于花园式现代化校区上海大学校本部东侧,桃浦之畔,规划有一万五千余平米的研究院科技园区,环境优雅,学术气氛浓厚,是有志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领域优秀学子深造成才的理想场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计算机一级学科,涵盖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与理论和系统结构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按一级学科招生。本专业紧密联系计算机发展的最新热点以及上海市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方向,开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技术研究。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工程、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智能信息处理、信息安全等,并与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合作开展材料信息与数据科学研究。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从事计算机应用研究与应用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所设课程反映计算机学科的各个领域的当前国内外先进水平,旨在使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本专业研究力量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技术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多次获得部、市科技进步奖,经费充裕。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出版过数十本教材和著作,主办过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有关研究方向上联合培养了一批外国留学生,还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签有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材料信息与数据科学为本专业新增方向,主要从材料基因组工程角度,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材料学领域内的海量数据进行集成与管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人工神经网络、数值模拟及高性能计算等方法来进行材料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材料高通量计算与模拟软件的研发,从数据和计算的角度揭示材料成分、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材料信息与数据科学

02.(全日制)材料高通量计算软件

指导教师:

钱权、张武。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5.复试科目:C++程序设计 或 编译原理

备  注:

1. 本专业在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www.mgi.shu.edu.cn

0812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

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由上海市科技委员会综合管理,依托上海大学综合性、多学科交叉优势,引领行业发展的电影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业服务的省部级特色基地。中心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有着很好的应用和产业背景。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了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要课题,获得多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重要奖项,与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上影集团、SMG、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业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计算机一级学科,涵盖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与理论和系统结构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按一级学科招生。本专业紧密联系计算机发展的最新热点以及上海市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方向,开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技术研究。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工程、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智能信息处理、信息安全等,并与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合作开展材料信息与数据科学研究。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从事计算机应用研究与应用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所设课程反映计算机学科的各个领域的当前国内外先进水平,旨在使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本专业研究力量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技术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多次获得部、市科技进步奖,经费充裕。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出版过数十本教材和著作,主办过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有关研究方向上联合培养了一批外国留学生,还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签有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数字电影特效技术为本专业新增方向,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电影领域内的海量音视频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人机交互、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技术创新和丰富电影特效制作手段,提升电影特效的视听质量和影院的观影体验,加快创建现代电影智能化生产创作流程和业务模式,促使电影工艺流程和产业的结构化升级,创新电影观影模式,拓展电影市场空间,大力发展电影增值业务、扩大电影市场的收益和产业。

本方向旨在培养电影特效行业急需的具备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理论、专业知识及相应的艺术文化素养,既有国际视野,又具有工程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基于云计算的电影大数据处理技术

02.(全日制)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电影技术

03.(全日制)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智能电影技术

04.(全日制)动作捕捉与表情捕捉技术

05.(全日制)电影声画数字增强技术

指导教师:

丁友东教授、张军教授、张伟教授、刘达教授、龚波教授、童茵教授、黄东晋博士、谢志峰博士等。

招生人数:1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或 832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数据结构 或 875多媒体技术 或 829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

5.复试科目:数字媒体综合

备  注:

1.本专业在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电影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上海电影学院网址www.sfa.shu.edu.cn。

3.联系人:洪代星 电话:(021)56333674。

081400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学科培养的学术硕士研究生应掌握土木工程学科领域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着重研究解决建筑、地下、隧道、桥梁、道路及水工等结构分析和设计的基础理论、计算方法及其工程应用,并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初步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高的外语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从事教学、设计或其它工程技术实践等工作,能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在学科带头人叶志明教授的带领下,土木工程系现拥有"结构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在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结构抗震减震及控制、风工程、饱和/非饱和土的基本特性及理论模型、岩土结构变形机理及加固技术、港口工程与水工结构、混凝土及钢结构、地下空间结构和土木工程材料等领域有着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拥有多名高声誉专家学者,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如美国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加拿大University of Manitoba、英国Asto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Exeter、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Newcastle和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等)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多项合作研究项目。与国有大型企业联合组建"上海大学-上海城建(集团)公司建筑产业化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建筑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重点加强建筑信息化和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隧道及地下工程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科研团队;依托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形成核反应堆抗震研究和技术服务科研团队以及依托上海地下空间设计研究院,形成基于BIM平台的建筑结构全寿命分析与设计科研团队。学科紧密结合国家和上海市的经济发展,在民用及工业建筑、桥梁隧道、防灾减灾、结构修复与加固、港口工程、再生建筑材料及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等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丰富科研成果。

结构工程学科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年青化、研究力量强的学术团队,若干教授在相关领域享有很高学术声誉。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教授13名,副教授(副研究员)15名,其中,洪堡基金归国人员1人,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的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8人。另有高级实验师2人、博士2人,形成了精教学、善科研的"双高型"师资队伍。学科拥有集教学与科研一体的实验室和若干结构分析软件,其中部分实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2年~2016年中,获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分别为16项和6项,国家科技支持计划项目子项1项、博士点基金4项以及多项上海市科委项目。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60余篇,其中,39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出版专著、教材7部,先后申请发明专利85项、实用专利56项;纵向课题经费1290余万元、横向课题经费逾2990余万元;先后获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这些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建筑与土木工程相关行业的实际工程,获得较高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为相关技术规范的制定和投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在教育教学方面,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相互统一、相互支撑与促进,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和国家精品教材等,现拥有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课和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依托上海城建集团、上海市闸北区房管局和上海上大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土建甲级)等实践基地,本科学硕士研究生强调专业理论与应用实践的结合,以重要的实际工程为背景,结合工程中所出现的重大技术及其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着重培养研究生独立解决和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使研究生具有广博的专业理论基础及一定的工程应用经验,最大限度地开拓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

02.(全日制)工程设施抗风、抗震、减震与防灾

03.(全日制)结构振动控制、健康监测

04.(全日制)岩土结构变形机理及加固技术

05.(全日制)饱和/非饱和土的基本特性、理论模型及应用

06.(全日制)港口工程与水工结构研究

07.(全日制)桥梁、隧道的性能分析及其设计

08.(全日制)土木材料断裂、损伤及裂缝控制

09.(全日制)结构损伤识别与加固技术

10.(全日制)环境岩土工程

11.(全日制)城市道路与桥梁设计理论及方法

12.(全日制)计算机图像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3.(全日制)土-桩-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及其应用

14.(全日制)结构优化、可视化设计及计算机辅助设计

15.(全日制)新型生态型道路材料的研究

16.(全日制)BIM与建筑信息管理技术

指导教师:

叶志明教授、夏小和教授、徐旭教授、周文波教授、杨骁教授、张孟喜教授、朱杰江教授、李春祥教授、孙德安教授、姚文娟教授、刘文光教授、徐金明教授、彭妙娟教授、秦爱芳教授、孙家瑛教授及17名副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实验师等。

招生人数:5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85 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

5.复试科目:专业英语、混凝土结构和土力学

备  注:

本专业在土木工程系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1700 化学工程与技术

作为一级学科的化学工程与技术设置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和生物化工五个二级学科。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绿色化学与工艺、(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工艺、生物(质)能源、能源(钠米)材料、新型分离技术与设备、催化反应工程等。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科技支撑、上海市科委等国家地方技术创新需求以及大中型企业委托的重点产业项目等应用化学前沿课题,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应用化学基础理论和全面的实验技能,又具有独立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自1979年以来,已招收硕士研究生300余名,毕业的研究生主要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研究设计院所及相关领域的大中型企业工作从事创新和管理工作。本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具有明显的行业竞争力,已成为我国化学工业的绿色发展的骨干技术力量。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绿色化学与工艺

02.(全日制)功能高分子材料

03.(全日制)精细化工及工艺

04.(全日制)新型分离技术与设备

05.(全日制)辐射化学与应用

06.(全日制)催化反应工程

07.(全日制)能源化学及材料

08.(全日制)纳米科学与技术

09.(全日制)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应用

10.(全日制)生物化工

指导教师:

刘元方院士、吴明红教授、张勇教授、雷勇教授、焦正教授、陈志文教授、陈捷教授、王勇教授、陈晋阳教授、曹傲能教授、王海芳教授、安泽胜教授、潘登余研究员、张海娇研究员、刘瑞丽教授、王锦花研究员、吕森林研究员、李珍研究员、尹东光研究员、汪福顺研究员、赵兵研究员、徐刚研究员。

招生人数:6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52有机化学 或 853化工原理 或 854分析化学 或 855物理化学(三)

5.复试科目:综合专业知识(包含专业英语)

备  注:

本专业在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1703 生物化工

本专业是以现代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细胞学为基础,结合化学、化学工程的多学科性的专业。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反应过程的原理及特点加以研究,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化学工程的原理,对实验室取得的成果加以开发,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培养的学生既有坚实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操作技能,除了具有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能力外,还体现出能独立设计、开发生物产品的特色。

微生物工程是在细胞纯培养技术基础上,利用微生物的特定性状和功能,通过操纵遗传物质、调控细胞代谢关键酶和利用现代生物化工技术及其相应装备,实现细胞大规模培养以便获得目标生理活性物质的一项生物高新技术。

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方向立足于中药与微生物中所含有的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的活性成分,例如活性多糖、生物碱、黄酮类等,研究这些活性成分的提取技术,分离与纯化技术、活性成分的鉴定和结构的测定、生理调节功能以及作用机制等。这些结果将为第三代功能食品和新型药物的研发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源头创新”的成果。

蛋白质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化学、物理、分子生物学等各种手段对蛋白质进行直接或间接地修饰、改造和拼接,从而获得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新型蛋白质,以满足人类对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微生物工程

02.(全日制)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应用及性质研究

03.(全日制)基因工程

04.(全日制)蛋白质工程

05.(全日制)仿生与智能材料

06.(全日制)生物安全检测分析

指导教师:

陈红霞教授、高旻天教授、张阿方教授、文铁桥教授、沈忠明副教授、黄俊逸副教授、刘战民副教授、廖鲜艳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7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2数学二

4. 858生物化学(理工)

5. 复试科目:微生物学

备  注:

本专业在生命科学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2700 核科学与技术

作为一级学科的核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辐射化学、射线技术在新材料中的应用、射线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现有中科院院士1名,长江和杰出青年1名、教授8名,副教授7名,近年来承担着国家、市科委等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在SCI国际有影响期刊上发表百余篇论文。

本专业为研究生所设课程反映当代辐射化学及应用的发展前沿,研究课题结合国家化学化工专业的急需,为学科前沿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有辐射化学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掌握辐射化学在新材料和环境保护中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具备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培养能胜任研发、设计、管理和服务的专门人才。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纳米新材料辐射合成

02.(全日制)纳米传感器辐射改性

03.(全日制)辐射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04.(全日制)高分子材料辐照交联

05.(全日制)辐射防护与计算

06.(全日制)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应用

07.(全日制)能源材料的辐照加工

08.(全日制)核技术在环境、化工、农业及医学中的应用

指导教师:

刘元方院士、吴明红教授、焦正教授、陈志文教授、王锦花研究员、吕森林研究员、李珍研究员、尹东光研究员、汪福顺研究员、赵兵研究员、徐刚研究员。

招生人数:8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1数学一

4. 856辐射化学 或 854分化析学 或 855物理化学(三)

5. 复试科目:综合专业知识(包含专业英语)

备  注:

本专业在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3000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教育部创新团队。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以中科院傅家谟院士领衔,长江学者吴明红教授、钱光人、焦正、陈捷等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依托环境与化工学院,以环境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辐射应用研究所和清洁能源研究所为培养基地,重点研究环境中毒害有机污染物对于人类健康的早期效应,研究毒害有机污染物在极端条件下的降解机理以及微生物净化机理,研究土壤、大气、地下水污染控制理论与修复技术,同时按照循环经济和产业共生的要求,探索环境资源循环转化与利用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中科院院士傅家谟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 "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在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领域在国际国内已形成明显特色。同时本学科点在核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与资源化、环境毒理与健康三个研究方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20名,博士生导师12名,拥有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和青年骨干教师,具有一支能够承担国家重大和上海市等地方重大、重点及重要科技攻关项目的科研团队。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毒害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研究

02.(全日制)污染辐射控制原理与方法

03.(全日制)毒害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特殊处理技术与原理

04.(全日制)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

05.(全日制)水污染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

06.(全日制)水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07.(全日制)环境污染控制材料制备与原理

08.(全日制)纳米材料生物效应

09.(全日制)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应用

10.(全日制)环境生态修复

11.(全日制)毒害污染物的健康效应

12.(全日制)大气污染的成因与来源

指导教师:

刘元方院士、吴明红教授、张勇教授、雷勇教授、安泽胜教授、王勇教授、钱光人教授、陈志文教授、陈捷教授、焦正教授、刘晓艳教授、何池全教授、丁国际教授、刘强教授、刘建勇教授、胡雪峰教授、冯加良研究员、余应新研究员、冯艳丽研究员、张新宇研究员、汪午研究员、程平研究员

招生人数:95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2数学二

4. 857环境化学 或 854分析化学 或 855物理化学(三)

5. 复试科目:综合专业知识(包含专业英语)

备  注:

本专业在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3100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源于生物医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综合,是我国先进医疗器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学科。本专业以电子、通信和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着重研究数字诊疗技术与装备,为医疗设备的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和高级技术人才。

本专业已取得十余项国家及省市级的科研成果,其中两项分别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了数本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专著和教材。并与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开展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本专业自1984年获批建立硕士学位授予点以来,已培养硕士研究生数百名。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除一部分出国深造以外,大多数到中外企业,主要从事医学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研究,生物医学仪器及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临床医学工程和数字医疗等方面的工作。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生物医学信号检测、处理与控制

02.(全日制)生物医学电子学及仪器

03.(全日制)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

04.(全日制)神经信息处理

05.(全日制)医学信息学与数字医疗

06.(全日制)医学人工智能

指导教师:

严壮志教授、李颖洁教授、施俊教授等。

招生人数:1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1信号与系统

5.复试科目:数字信号处理

备  注:

本专业在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3201 食品科学

本专业以食品中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心,以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以及系统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研究食品及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根据学科特色和社会需求,主要涉及以下研究内容:加工过程中食品化学成分及品质的变化;食品的检测与分析;天然资源的利用、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及鉴定;食品安全信息;食品营养与功能因子等重要内容。本专业以食品营养与安全为发展目标,研究结果直接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体现了交叉学科的内容,通过学习和研究,学生可获得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食品安全与检测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和食品安全控制与信息化研究。食品安全检测以生物信息和生物技术为手段,研究与建立致病微生物、农残、兽残、过量使用的添加剂的快速、简便、灵敏、准确性高、可操作性强的技术与标准检测方法,为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建设提供支持;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主要是开展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有害物质形成变化规律与控制、果蔬采后杀菌剂的研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研究,同时以国内特色和大宗食品为对象,开展食品信息数据库开发与集成、构建食品质量与安全评价数学模型,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的研究。

食品营养与功能主要包括食品营养素的定性、定量分析,营养素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营养素的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食品中天然活性因子的生物制备技术及其生理调节功能和作用机制、以及天然多功能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开展功能性食品与食用油脂的研究与开发。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生物活性物质分离与分析

02.(全日制)食品安全与检测

03.(全日制)食品营养与功能

04.(全日制)食品微生物与酶工程

05.(全日制)食品生物技术

指导教师:

翁新楚教授、陈沁教授、高海燕副教授、刘战民副教授、廖鲜艳副教授、黄俊逸副教授、顾建明副教授、万嗣宝副教授、张娟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9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58生物化学(理工)

5.复试科目:食品化学

备  注:

本专业在生命科学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3500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并列的一级学科,涵盖了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软件工程技术、软件服务工程和领域软件工程四个领域。本专业研究方向紧密联系软件工程学与软件方法学发展的最新热点以及上海市软件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软件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软件开发实践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能从事软件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计算机学院是在钱伟长校长亲切关怀下成立的上海市高校中第一个计算机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88年的上海工业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和上海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联合而成立。1990年以来,计算机学院连续五次被上海市列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软件工程学科建设取得快速发展。

本专业研究力量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近年来,先后承担了近20项国家技术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国防科工委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多次获得部、市科技进步奖,经费充裕。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出版过数十本教材和著作,多次主(承)办过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30多名,包括教授8名、副教授10名。在软件工程研究领域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0多名、硕士生80多名。在有关研究方向上联合培养了一批外国留学生,还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签有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本专业领域学生所设课程反映软件工程专业的各个领域的当前国内外先进水平,旨在使学生具有扎实和宽广的软件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独立进行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良好,就业范围广阔,能适应软件开发、系统维护和项目管理等与软件开发相关的各种工作。在高新企业、外资企业和软件公司,以及各大、中、小企业的IT部门,银行、金融行业的数据中心,政府部门、机关和学校的信息中心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工作。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软件建模

02.(全日制)软件形式方法

03.(全日制)软件需求工程

04.(全日制)数据库与数据挖掘

05.(全日制)服务计算与服务工程

06.(全日制)软件体系结构

07.(全日制)软件测试

08.(全日制)智能信息处理

09.(全日制)信息管理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

指导教师:

缪淮扣教授、吴悦教授、叶飞跃教授、曽红卫教授、刘宗田教授、童维勤教授、赵正德教授、陈洛南教授等正副教授近20名。

招生人数: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2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数据结构

5.复试科目:C++程序设计、编译原理

备  注:

1. 本专业在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 联系人:盛青 电话:(021)66135529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网址:Http://cs.shu.edu.cn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

本专业立足运用现代科学与技术新成果推动我国管理现代化,实行课题研究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的培养方法。培养的学生应系统地学习和 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体系、以及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方法,了解国内外专业和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政府政策和业务惯例,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知识广博、视野宽阔,适应性强,富有创新、开拓和务实精神。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部委、上海市政府、市科委等研 究课题,也承担着大量企业委托项目,与海外多所大学有合作研究与培养的关系。自199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目前数百名毕业生活跃在国内外理论研究、管理、 金融、经济、科技、行政等领域,显示了较强的竞争力。

本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优秀学生可申请硕博连读。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管理科学

02.(全日制)工业工程与质量管理

03.(全日制)创新与知识管理

04.(全日制)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05.(全日制)工程与项目管理

06.(全日制)电子商务

07.(全日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指导教师:

01-05方向:尤建新教授、于丽英教授、单而芳教授、林贵华教授、阎春宁教授、许学国教授、镇璐教授、赵炎教授;周文坤副教授、陈启政副教授、孙华丽副教授、周建副教授、解学梅副教授、马光红副教授、程敏副教授、费红英副教授、盖玲副教授、刘虎沉副教授、姬杨蓓蓓副教授、汪建副教授、吴冠岑副教授;李刚博士、张翔博士、韩亚娟博士、温小琴博士、彭运芳博士、李常敏博士、李明琨博士、丁雪枫博士、邢元志博士、王洪强博士、付新爽博士、王海花博士、石芸博士、卢超博士、马亮博士、刘亮博士等。

06-07方向:熊励教授、徐桂琼教授、沈月林教授、李树刚副教授、丁乃鹏副教授、刘翔副教授、戴德宝副教授、刘寅斌副教授、邹宗峰(高级实验师、博士)、钱颖副教授;金晓玲博士、方冰博士、王宁博士、刘景方博士等。

招生人数:10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24管理学

5.复试科目:

01-05方向:运筹学

06-07方向:管理信息系统

备  注:

本专业在管理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二)

悉尼工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运用现代科学与技术新成果推动我国管理现代化,实行课题研究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的培养方法。培养的学生应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体系、以及大数据分析、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方法,了解国内外专业和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政府政策和业务惯例,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广博、视野宽阔,适应性强,富有创新、开拓和务实精神。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部委、上海市政府、市科委等研究课题,也承担着大量企业委托项目。毕业生目前活跃在国内外理论研究、管理、金融、经济、科技、行政等领域,显示了较强的竞争力。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管理科学

02.(全日制)电子商务

03.(全日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04.(全日制)工业工程与质量管理

05.(全日制)创新与知识管理

06.(全日制)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07.(全日制)工程与项目管理

08.(全日制)供应链管理

09.(全日制)能源与环境管理

10.(全日制)服务运作管理

11.(全日制)城市建设与运营管理

指导教师:

吕康娟教授、卞亦文教授、高峻峻教授、胡珉副教授及其他多名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9

考试科目:

01.101思想政治理论

02.201英语一

03.303数学三

04.824管理学

05.复试科目:01、04、05、06、07、08、09和10方向:管理学与管理科学方法;02、03和11方向:信息管理综合知识。

备  注:

1.本专业在悉尼工商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欢迎各类理工科学生报考,跨专业者入校后应至少补习二门本专业本科生学位课程。

2.联系我们: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研究生管理部

地址:嘉定区城中路20号嘉定校区文德楼326室

电话:(021)69982847

电子信箱:silc_yjszs@163.com

1201J4 城市公共设施信息化管理

“城市公共设施信息化管理” 是“互联网+”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将传统土木工程、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边缘交叉新兴学科,它以城市建设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城市建设与规划、计算机科学、通讯技术和控制科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着力探寻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规律,以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对信息技术和管理的广泛需求。

“城市公共设施信息化管理”硕士研究生重点培养掌握土木工程学科、信息学科和管理学科等扎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建筑企业高素质管理人才和创新型科技人才,为推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

“城市公共设施信息化管理”学科团队主要学术骨干由城建集团的资深专家以及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土木工程系、管理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和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等部门的老师组成,是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学科团队。团队教师不仅长期处于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科研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具有合作精神,而且具有多学科交融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特点和优势。

本学科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并重,欢迎具有管理科学、信息技术、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以及等学科背景的考生报考。

本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优秀学生可申请硕博连读。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大数据下的智慧城市管理决策

02.(全日制)基于BIM的建筑业信息化技术

03.(全日制)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

指导教师:

周文波、吴惠明、曹亚东、陈立生、刘军、滕丽等教授,以及胡珉、高新闻、杜娟、喻钢等多位副教授和优秀博士团队

招生人数: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24管理学

5. 复试科目:管理学与管理科学方法 或 程序设计基础

备  注:

1. 本专业在悉尼工商学院培养。本专业为交叉学科,欢迎具有计算机、土木工程、控制理论与方法、管理学等各种背景的学生报考,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 联系我们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研究生管理部

地址:嘉定区城中路20号嘉定校区文德楼326室

电话:(021)69982847

电子信箱:silc_yjszs@163.com

120201 会计学

本专业聚焦于“全人型”会计人才培养定位,依据党和国家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总体要求,紧贴上海经济转型、创新驱动和长三角地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导向,通过不断完善全人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会计管理人才。研究生毕业后能胜任各类大中型企业、各类金融机构、中外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以及非盈利组织的会计、财务管理及审计等相关岗位管理工作。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目前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培养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与工商管理等二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会计学等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会计(MPAcc)、工商管理(MBA)、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四个专业硕士点。

管理学院会计学系专业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目前有教授3人,副教授8人,硕士生及以上导师90%以上具有211、985学校博士学位,9人有海外留学背景和国外访问学者经历,7人具有三年以上实务界从业工作经验,以及来自实务界的兼职指导教师40名。

依托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学科布局优势,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结合,以及对学生的高效管理,为会计学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会计理论与方法

02.(全日制)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

03.(全日制)审计理论与方法

招生人数:48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3数学三

4. 825会计学(含基础会计、财务会计)

5. 复试科目:理财学(含财务管理、管理会计)

备  注:

本专业在管理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202 企业管理(一)

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精通经济与管理理论、熟悉管理实践,具有丰厚专业知识、理论应用能力强,国际化视野和本土智慧兼备,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中高级管理人才。

毕业后适合到跨国公司、大中型企业、创业企业担任中高层管理人员,亦可自主创业,或从事研究、咨询和教学工作。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教学和研究与国际接轨、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需求接轨,在政产学研各领域有较好的声誉和影响力。近年来,承担大量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及政府部门、企业的咨询课题,为培养高水平拔尖管理人才提供了保障,毕业学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营销管理

02.(全日制)战略管理

03.(全日制)人力资源管理

04.(全日制)物流管理

05.(全日制)创新与创业管理

06.(全日制)知识产权管理

指导教师:

于晓宇教授、马君教授、孙继伟教授、李红教授、李燚教授、张昊民教授、范小军教授、岳公正教授、唐豪教授、储雪俭教授。马进军副教授、王珂副教授、王家宝副教授、仲维亚副教授;刘婷副教授、许科副教授、严国樑副教授、范丽先副教授、林英晖副教授、赵先进副教授、赵红丹副教授、赵晓敏副教授、胡晓龙副教授。万莉博士、王志良博士、朱晓霞博士、刘祯博士。贡小妹博士、李倩倩博士、单娟博士、赵蕾博士、颜卉博士、魏轶华博士等。

招生人数:100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3数学三

4. 826企业管理综合理论与知识

5. 复试科目:综合知识(战略管理、创业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备  注:

本专业在管理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202 企业管理(二)

悉尼工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了解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相关国际政策法规,具有创新和团队精神,具有解决组织中复杂问题的能力。顺应现代商业环境的变化及人才发展的需求,设立新生代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大数据驱动与供应链管理、新媒体与消费者行为研究、可持续性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以及现代服务管理五个研究方向,所培养的学生可以胜任工商企业、跨国企业或创新型企业以及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相关管理工作,或学校和科研部门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从事研究、咨询和教学工作。

导师多为“多对一”的团队式、精品化带教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创新思维和市场实践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学中将哈佛商学院案例式教学与沃顿商学院的实战演练式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全真的企业综合经营模拟实验室与综合实习平台,强化了理念的塑造和理论的应用,显著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教学和研究中注重与国际接轨,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需求接轨。现有指导教师18名,其中教授与副教授占到一半以上,均有国外或国内著名大学博士学位,且都有近年在国外学习与工作经历,多名青年教师到耶鲁大学、剑桥大学、沃顿商学院等世界一流商学院进修学习。50%以上指导教师有主持国家级课题经历,在《管理科学学报》、《管理世界》《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以及以及《文汇报》、《解放日报》理论版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编著和译著十余部,并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在学术界和企业界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以及大量政府部门、企业的研究咨询课题,为国家以及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做出了显著贡献。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了保障,毕业的学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新生代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02.(全日制)大数据驱动与供应链管理

03.(全日制)新媒体与消费者行为研究

04.(全日制)可持续性企业发展战略管理

05.(全日制)现代服务管理

指导教师:

高峻峻教授、田圣炳副教授、帅萍副教授、罗艳副教授、聂晶副教授、胡笑寒副教授等;以及霍伟伟、才源源、顾浩东、蔡震尧和邹海亮等优秀青年教师构成的科研团队。

招生人数:9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3数学三

4. 826企业管理综合理论与知识

5. 复试科目:管理学

备  注:

1.本专业在悉尼工商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联系我们: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研究生管理部

地址:嘉定区城中路20号嘉定校区文德楼326室

电话:(021)69982847

电子信箱:silc_yjszs@163.com

120203 旅游管理

放眼21世纪中国及世界的旅游业发展,本专业致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旅游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旅游产业现状与动态,具备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能力的从事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企业经营和旅游规划与策划的人才。

本专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指导教师长期从事旅游理论与应用开发的研究,发表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著,承担了近百项国家、省市级及企业旅游课题研究、旅游规划项目、重大决策咨询项目等,为学生的专业研究与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旅游规划与开发

02.(全日制)旅游企业管理

指导教师:

陈建勤副教授、俞海滨副教授、郭颂宏博士。

招生人数:10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3数学三

4. 827旅游学

5. 复试科目:综合知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旅游资源)

备  注:

本专业在管理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401 行政管理

本专业培养具有行政学、政策科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等领域的扎实理论素养,掌握现代中外行政管理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能够胜任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新闻文化单位和科研机构的行政管理工作,具备学术研究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实践调研能力与政策制定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本专业学科发展既注重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又紧密联系中国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聘请多位政府部门与企业高层领导担任兼职教授,并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互动良好的"研究-实践"协作关系。

本专业依托新近成立的“地方政府治理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以及社会学学科和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特色鲜明,同国外和港台知名社会学及政治学、公共管理等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学院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奖学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行政管理

02.(全日制)公共政策

03.(全日制)中国政府与行政

04.(全日制)高等教育政策

05.(全日制)社会组织管理

指导教师:

张文宏、刘玉照、沈瑞英、范明林、张佩国等5名专职教授,周雪光等多名兼职教授和汪庆华、钱海梅等4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

3.651行政管理学

4.891政治学原理

5.复试科目:综合知识

备  注:

本专业在社会学院培养,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501 图书馆学

21世纪的图书馆学,是对知识信息在思维与技术交融意义上进行收集、整合、挖掘和增值的科学。本专业强调对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学的研究,注重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本专业理论联系实际、适应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的需要,面向知识经济导向下的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和实践领域,培养熟练掌握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献管理技能相结合的、适应复合图书馆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图书馆工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近年来,本专业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教育部高校古籍委基金以及市科委、市教委的科研项目,发表专业核心期刊论文200多篇,在国内图书馆学界有相当的知名度。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数字图书馆理论和技术研究

02.(全日制)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研究

03.(全日制)信息咨询与服务研究

指导教师:

吕斌教授、李国秋教授,陆铭、卢志国、方向明、倪代川等多名副研究馆员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53图书馆学概论

4.896情报检索语言

5.复试科目:信息资源管理

备  注:

本专业在图书情报档案系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502 情报学

21世纪的情报学,是对知识信息的应用价值在思维与技术交融意义上进行挖掘的科学。本专业强调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必须扎根实践、贴近市场,面向信息经济导向下的信息化的现实领域,为有效提高社会组织的竞争力服务。

本专业拥有上海大学情报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竞争情报工作室、信息分析与测评研究中心、学术传播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情报理论与方法

02.(全日制)工商(竞争)情报

03.(全日制)行业与战略情报分析与研究

04.(全日制)情报服务技术

05.(全日制)知识产权信息管理

指导教师:

吕斌教授、李国秋教授,丁敬达、王丽华、马刘凤等多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1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54信息资源管理

4.896情报检索语言

5.复试科目:数据结构与应用算法

备  注:

本专业在图书情报档案系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503 档案学

本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改与研究、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等各方面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拥有国家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市教育高地、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上乘。与上海地区实践部门建立广泛联系,形成“校局馆”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在全国档案学界影响广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具有坚实的档案学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适应信息管理及国家档案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本专业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上海市档案局馆兼职教授9人,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各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在全国影响较大。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档案信息化

02.(全日制)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03.(全日制)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发展

指导教师:

上海大学档案学专业:金波、丁华东、潘玉民、于英香等教授及多位副教授。

上海市档案馆:邢建榕、庄志龄等多位研究馆员。

招生人数:29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

3.655档案学概论

4.897档案管理学

5.复试科目:电子文件管理

备  注:

本专业在图书情报档案系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30100 艺术学理论

上海大学是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也是艺术学升为门类以后第一批获得“艺术学理论”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的学术专著多次获得学术界的好评,发表的论文多次被国内外重要刊物转载和索引。

艺术学理论专业从宏观和微观视角,研究艺术的现象与本质,是门艺术与哲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人类学、比较学、经济学、艺术史学等相结合的学科。本学科拟在加强艺术哲学、中外艺术史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关注新的方法论、艺术批评和艺术产业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强化对中国艺术思维、中外艺术史论的新研究,另一方面加大对当下纷繁复杂的视觉艺术和各种新艺术样式的探索,并着力体现海派文化的地域特点,并力图在上述方面培养学生。

本科学在人才培养上,坚持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在掌握基本的艺术学理论和至少熟知一门艺术样式的基础上,了解艺术发展的基本历史,学会用艺术学基本原理分析当代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掌握艺术管理的基本理论,并能解剖当前艺术产业与管理等问题。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艺术理论研究

02.(全日制)中国艺术史研究

03.(全日制)艺术产业与艺术市场研究

04.(全日制)艺术创意学研究

05.(全日制)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研究

06.(全日制)视觉艺术理论研究

07.(全日制)艺术管理研究

08.(全日制)艺术传播的理论及历史研究

09.(全日制)艺术管理研究

10.(全日制)当代艺术研究

其中01-07方向在上海电影学院培养,08-10方向在美术学院培养。

指导教师:

美术学院:陈平教授、罗宏才教授、李超教授、潘力教授、陈红梅副教授、胡懿勋副教授、李晓峰副教授、凌敏副教授、马琳副教授、蒋英副教授、苏金成副教授等正副教授多名。

上海电影学院:林少雄教授、罗杨教授、马驰教授、荣跃明教授、西沐教授、曾军教授、赵伟平教授、赵晓红副教授、周文姬博士等多名。

招生人数:11(美术学院)+9(上海电影学院)

考试科目:

上海电影学院(01-07方向)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 或 244德语(二外) 或245法语(二外)

3. 641艺术学理论

4. 876中国艺术史

5. 复试科目:艺术基本理论和艺术作品分析

美术学院(08-10方向)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27美术理论

4. 859中外美术史

5. 复试科目:专业写作;专业面试;英语面试

备  注:

1. 本专业01-07方向在上海电影学院培养,08-10方向在美术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 报考本专业的考生可在国家规定的全国各考点报名考试;艺术产业与管理方向优先考虑有一定文化艺术管理经验的考生。

3. 报考美术学院的考生,复试资格审查时须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431室,提交个人具有代表性的发表论文或毕业论文打印稿或光盘或奖状复印件等。

4. 美术学院    联系电话:(021)66134153、(021)66132139-18  联系人:芮希彦、王永红

上海电影学院  联系电话:(021)56333674  联系人:洪代星

130200 音乐与舞蹈学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音乐学理论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级音乐专业研究型人才(包括演唱、演奏理论研究)。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把握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洞悉本专业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能力,进而成为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作曲理论、音乐学、艺术管理

02.(全日制)音乐表演理论(包括钢琴、弦乐、声乐)

指导教师:

王勇教授、狄其安教授、夏小曹教授、李建林教授等。

招生人数:13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52音乐理论基础(含中、外音乐史和作品分析)(01、02同)

4. 893音乐学综合理论(01方向)或 894声乐演唱及器乐演奏(02方向)

5. 复试科目:视唱练耳(01、02同)、和声(A)(01方向)、和声(B)(02方向)、英语口试、面试(01、02同)

备  注:

1.本专业在音乐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报考本专业的考生须在上海市参加报名和考试。

参加科目声乐演唱及器乐演奏的同学,请提前联系我院钢琴伴奏老师。

咨询电话:(021)66135565

130300 戏剧与影视学

本学位授权点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积累了丰富而扎实的成果,在电影研究、电视研究和戏剧戏曲研究等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方向。本学位授权点其主干方向电影研究是国内该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华语电影研究不但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广泛影响。同时,本学位授权点在当代影视批评和影视产业研究、戏剧戏曲研究方向上也积累了丰富的成果。近年来,本学位授权点与上海本土的文化与产业保持紧密联系,重视对上海电影史和传统电影理论的发掘与探索,以理论批评介入当下影视产业与创作实践,注重中外戏剧的比较理论、戏剧与影视的互动研究,以及当代戏剧创作与实践的研究,切实影响了上海乃至全国的影视与戏剧的文化生态建构。

上海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目前设有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戏曲学三个二级学科。

电影学专业以多元的方法论视角,研究电影艺术,电影产业和电影文化现象,包括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等方向。电影学影视动画专业方向深入系统研究影视特效与后期、CG动画艺术等方向,注重视觉效果应用与创意性设计研究。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基础,坚持艺术、技术结合,熟悉电影运作过程,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制作或管理工作的创新型人才。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高新技术与人文艺术科学交叉的产物。本专业不仅要从人文学科的角度研究影视艺术理论及影视文化传播,更从学科综合的角度研究影视制作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与之相关的高新技术。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广播电影电视艺术学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富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或教学工作的能力,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戏剧戏曲学专业是一门研究戏剧的现象和本质、历史和理论的学科。本专业包括中西戏剧比较、中国戏剧史两个研究方向,着重对不同戏剧传统以及戏剧与其他门类的比较,及中国戏剧的发生与发展历史研究,来掌握比较扎实的戏剧理论基础和比较广泛的专业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本专业导师在这两个研究方向上有一定的国内外影响。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130302电影学:

01. 电影理论与批评

02. 中外电影史

03. 电影制片管理

04. 电影导演研究

05. 纪录片研究

06. 电影产业与新媒体研究

07. 影视特效与后期研究

08. 动画艺术研究

130303广播电视艺术学:

01. 影视理论研究

02. 影视编导研究

03. 电视经营管理研究

04. 电视创作研究

130301戏剧戏曲学:

01. 戏曲史论

02. 戏曲传播

03. 西方戏剧

指导教师:

电影学:陈犀禾教授、聂伟教授、程波教授、徐杰教授、葛颖副教授、黄望莉副教授、王艳云副教授、徐文明副教授、陈晓达副教授、齐伟博士等。

其中(07-08)方向:张军、刘兆君、蒋元华、潘璋敏、吴丽娜、周倩雯、祝明杰、张建亚、林栋甫、邢国金、姚光华、等11名硕士生导师。(数码艺术学院培养)

广播电视艺术学:曲春景教授、林少雄教授、刘海波教授、孙永超副教授、张斌副教授等。

戏剧戏曲学:赵晓红教授、廖亮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74(上海电影学院)+8(数码艺术学院)

备  注:

1.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 报考130302电影学专业的07-08方向的考生,网报时须选择上海大学(3112)考点,到上海报名和考试。录取后在数码艺术学院培养。

3. 报考130301戏剧戏曲学、130302电影学01-06方向、130303广播电视艺术学的考生可在国家规定的全国各考点报名考试,录取后在上海电影学院培养。

4. 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限制:色盲、色弱。

5. 欢迎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考生报考。

130400 美术学

本专业包括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水墨画、版画、雕塑、书法篆刻、绘画材料与修复、美术史论、公共艺术等重要专业方向,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艺术发展的高级研究专门人才,将从理论到实践诸方面加强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使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与理论研究能力均得到高层次的巩固和提高,并能从事上述各方向的美术创作、研究、教学与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正副教授众多。在国内外大型美展中荣获多项国家级、上海市级各类大奖,在理论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并在美术领域中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及影响。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油画

02.(全日制)中国画

03.(全日制)雕塑

04.(全日制)版画

05.(全日制)书法篆刻

06.(全日制)绘画材料与修复

07.(全日制)美术史论

08.(全日制)公共艺术

指导教师:

陈平教授、韩峰教授、姜建忠教授、罗宏才教授、李超教授、潘力教授、浦捷教授、汪大伟教授、王建国教授、徐龙宝教授、杨剑平教授、张海平教授、罗小平教授、章德明教授、周国斌教授、张长虹教授、朱国荣教授等56名教授、副教授、兼职教授。

招生人数:66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

3. 初试科目:

方向01:628素描人物;860油画人物

方向02:629水墨基础;861命题创作

方向03:630素描人体;862泥塑人体

方向04:631素描;863色彩

方向05:659书法篆刻基础;943书法篆刻创作

方向06:660油画材料与油画修复基础;944专业英语阅读能力

方向07、08:627美术理论;859中外美术史

4. 复试科目:

方向01:油画创作;面试(专业、英语)

方向02:水墨创作;面试(专业、英语)

方向03:泥塑人体;面试(专业、英语)

方向04:版画创作;面试(专业、英语)

方向05:专业创作; 面试(专业、英语)

方向06:作品检查与状况分析; 面试(专业、英语)

方向07、08:专业写作;面试(专业、英语)

备  注:

1.本专业在美术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报考方向07、08的考生可在国家规定的全国各考点报名考试。

报考方向01-06的考生必须选择上海大学(3112)考点,到上海报名和考试。

3.参加复试的考生资格审查时须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431室,提交5张以上个人具有代表性的创作作品照片或光盘,美术史论和公共艺术方向学生可以提供发表论文或本科毕业论文打印稿。

4. 06方向:欢迎分析化学、材料学、博物馆学专业或具有相关专业基础的考生报考。

5.联系电话:(021)66134153、(021)66132139-18 联系人:芮希彦、王永红

130500 设计学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设计艺术的高级专业人才,使学生在掌握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深入系统地进行公共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壁画艺术、数码交互艺术、都市手工艺(玻璃、陶瓷、首饰、织绣、漆艺、综合材料、城市艺术体验设计)、会展艺术与技术、建筑艺术设计、城乡规划与设计、设计艺术理论与历史、数字媒体艺术、城市形象与公共艺术设计、文化创意设计等方向下的理论研究与设计技巧研究,成为本专业的教学、理论与专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型高层次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并拥有相应的设计工作室。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研究及设计课题,成果及获奖丰硕,在设计艺术领域有着较高的声望和影响。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公共视觉传达设计

02.(全日制)环境艺术设计

03.(全日制)壁画艺术

04.(全日制)数码交互艺术

05.(全日制)都市手工艺(玻璃、陶瓷、首饰、织绣、漆艺、综合材料)

06.(全日制)会展艺术与技术

07.(全日制)建筑艺术设计(设计研究、理论研究)

08.(全日制)城乡规划与设计

09.(全日制)设计艺术理论与历史

10.(全日制)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内容设计、数字游戏设计、交互艺术设计)

11.(全日制)城市形象与公共艺术设计(建筑与景观艺术设计、室内设计、虚拟现实设计)

12.(全日制)文化创意设计(文化创意与产业、艺术经济)

特别注明:报考10-12方向的考生,录取后在数码艺术学院培养。

指导教师:

(01-09方向)美术学院培养(按姓氏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陈青教授、杜士英教授、董卫星教授、何小青教授、刘森林教授、李钢教授、田云庆教授、汪大伟教授、武云霞教授、王海松教授、杨清泉教授、庄小蔚教授等40名教授和副教授。

(10-12方向)数码艺术学院培养

10方向:仲星明、柴秋霞、孙修恩、孙海垠、梅林、梁海燕、陈海强、韦萍、王漪、李定、刘军、蔡顺兴、高峻、张然。

11方向: 江鸿樑、任飞、严晓勤、谢璞、初广彩、魏枢、张苏卉、黄建生、何小青、翁剑青、张同、钱大经。

12方向:罗宏才、顾维喜、林采霖、蓝星、、耿明松、朱洪举、马欢春、宋瑜、 黄剑波、李晓溪、戴东方、杨夏蕙、郑峰、王易、郑虎、黄玮、范文南等44名硕士生导师。

招生人数:69(美术学院)+26(数码艺术学院)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初试科目:

方向01:632人物线描;864视觉传达设计小稿

方向02:633环境艺术设计理论;865环境艺术设计基础

方向03:632人物线描;866壁画创作小稿

方向04:634造型基础(非艺术类专业考生考635逻辑演义);867创意文案

方向05:631素描;868设计小稿

方向06:636展示设计;869展示基础理论

方向07:637中外建筑史;870建筑设计理论

方向08:638城乡规划原理;871城乡规划相关知识,或872人文地理相关知识(二选一)

方向09:639设计艺术理论;873设计艺术史

方向10-12:657专业理论与设计基础(一);935命题设计

4.复试科目:

方向01-06:专业设计;面试(专业、英语)。

方向07-08:专业设计或理论阐述;面试(专业、英语)。

方向09:专业论文写作;面试(专业、英语)。

方向10-12:专业设计或创作;面试(专业、英语)。

备  注:

1. 本专业01-09方向在美术学院培养,10-12方向在数码艺术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 报考方向07、08、09的考生可在国家规定的全国各考点报名考试;

报考方向01-06、10-12方向的考生须选择上海大学考点,到上海报名考试。

3. 参加复试的考生资格审查时须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431室,提交5张以上个人具有代表性的创作作品照片或光盘。

4. 联系电话:(021)66134153、(021)66132139-18 联系人:芮希彦、王永红

5. 报考10-12方向参加复试的考生资格审查时须到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嘉定校区A楼322室,联系人:刘德媛(021)69982541

(信息来源于上海大学,详情请登录上海大学研究生官网进行查看)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新文道考研为广大学子推出2018考研特训彩虹卡考研一对一秋季集训营等课程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备考指导,还会根据考研大纲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欢迎广大考生了解咨询。

推荐阅读 全国各院校2018考研招生简章
                       ★ 全国各院校2018考研招生专业目录

考研老师会在24小时内给您回电解答

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支付方式


24小时客服热线:4006796167 / 

在线客服

拨打电话

学姐微信